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的渤海政权与日本隔海相望,往来频繁。在渤日往来过程中,日本不断开展对渤海致送礼物活动。这种致送礼仪活动是日本与渤海邦交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进了两国的友好交往关系,而且推动了两国官方贸易的开展,实现了贸易互补,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个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资源赋予状况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自然基础 ,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日本国土狭小 ,人口众多 ,资源贫乏 ,再生产过程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保证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这一基本的循环模式连续不断地运行 ,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此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日本经济的开放性质。但是 ,在战后日本由后发展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之前 ,对外开放历经了一个循环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由保护、扶植、开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战后日本对外开放的…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势头,对日经贸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开放搞活的关键。进一步深化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吸引日本方面的投资,促进双方的经济互动,从全球化的高度制定省级战略,确立对日经贸新思维,是黑龙江省建立对日经贸国际化战略,加快对日开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徐梅 《日本学刊》2002,(1):64-78
市场开放与经济增长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战后日本在逐步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 8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日本的结构改革和市场开放滞后于国际化和其自身经济实力发展的要求 ,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逐渐积累 ,最终导致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因此 ,建立适应国际化的市场开放体制仍将是日本经济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沈阳行政学院孙政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家思想对日本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6.
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是因为其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规制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规制是从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也是在没有"循环经济"概念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形成了由基础法、综合法和专门法等组成的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应借鉴日本经验,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体系,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新闻史专家池田一之教授偕夫人,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邀请,于3月25日至9月26日来华,就“‘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新闻舆论”等课题,进行调查和共同研究;为日本研究所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授课;并就明治大学社会学学部与辽大日本所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池田教授在华期间,尚先  相似文献   

8.
正在青岛开埠之初,由开埠、筑路、建港等因素所带来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无疑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这时候,众多"银号"应运而生。哈利洋行在青岛留下的发展轨迹,始终与这块德国曾经在远东拥有的租借地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德国占领胶州湾开始而逐渐兴盛,又随着日本占领青岛,永远地失去这块土地而衰亡。始创于烟台根据1861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北京条约》增补条约,芝罘(烟台)成为山东和长江以北最早的通商开埠口岸。  相似文献   

9.
营口港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埠最早的口岸,也是辽宁中部城市最近的出海港。近几年来,营口港从提速发展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沿海港口主枢纽港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2003年完成4000万吨,集装箱量40万标准箱:2004年完成吞吐量5977万吨,集装箱量58.3万标准箱。其中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货运量占60%以上2005年吞吐量计划达到7500万吨,集装箱将完成80万标准箱。目前,营口港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多个港口建立了运输业务往来关系,集装箱航线已覆盖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并开通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多条可中转世界…  相似文献   

10.
苏杭 《日本学刊》2008,(3):52-64
自2002年起日本经济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萧条,进入新的复苏阶段.日本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对外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促使日本政府提出了"贸易投资立国"战略.该战略以加强区域内贸易投资合作和建设开放而富有魅力的日本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中长期来看,虽然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是由于其符合日本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贸易投资立国"战略将成为今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阐述晚清上流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构成的特殊群体与早期近代化运动的关系,并由此透视这一运动过程怎样通过人的因素而发生作用。开埠后的沿海江浙沪粤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得风气之先者,他们虽处于上流社会的中下层,却关心时务,富于远见卓识。凭借开放后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获得了有关西方近代文化的知识,并通过湘淮军大幕,贡献所得于当政诸僚。由此他们发起了早期近代化运动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正面推进了传统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进程。但是,由这样一些受传统哺育的官绅士子来进行转变社会传统的工作,又不可避免地使转变过程充满回旋与曲析。传统社会正是这样艰难地向近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2.
王栋 《青岛画报》2007,(7):76-77
从1915年开始陆续成立的日本中小学校,应该是青岛1914年之后日本侨民激增的必然结果.是年12月28日,攻占青岛刚满一个半月,日本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将这座硝烟尚未散尽的城市正式对本国公民开放.当时日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护宪运动",桂太郎和山本权兵卫内阁的相继倒台,导致了大量国民的失业.青岛的开放,无疑让许多日本失业者产生了希望.于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带着淘金的憧憬与梦想,潮水般涌入青岛.不过短短的几年,青岛的日本侨民就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几百人,猛增至1917年的近两万人.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与日本的民间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世代居住在东北滨海地区的渤海先民,利用日本海环流,很早就发展了与日本的民间贸易往来关系。公元7世纪末渤海建国后,自第二代王大武艺起,与日本进行了持续二百年之久的邦交关系,为古代中日友好往来谱写了动人的篇章。那么造成双方在这一时期正式接触、建立官方往来的契机是什么呢?渤海为什么选择日本,日本又缘何接受了渤海抛来的彩球?以往的文章虽有述及,但都只作为阐述另一问题时的某一环节提出的。本文试从渤日两方面作一系统分析,让渤日交流历史长片在最初一刻定格,并作—透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大店法>从制定、修改到最终废除历时20余年.这一过程是战后日美贸易摩擦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国内规制缓和进程大致重合.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大店法>的沿革是其在美国外压和国内各利益集团内压之间有效利用双层博弈的集中体现.这一案例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日本政府在应对外来压力和推进规制缓和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市场开放、发挥竞争机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时空观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神道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直线的时间。这种时间不是建构性,而是生成性的。日本神道中的空间是封闭与开放并存的空间。封闭是常态,而开放是非常态。日本神道中的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时间在空间中流动和循环,空间的封闭、开放又为时间所规定所制约。神道中的时空观念与日本人的民族意识、生产生活和政治制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08,24(4):39-42
<异国牒状记>是围绕古代外国使节来朝奉呈国书时,是否返牒答礼而调查并列举先例旧惯而作成的,是一份尤为重要的外交资料.其中有关隋唐时代中日往来的记载,与国内和日本的史料可以对应,所载内容基本可信.隋倭通交路经朝鲜半岛,较为便利.594年隋朝牒状至日之事,当与佛教在日本的日渐兴起有关,隋倭通交采取的形式是"佛教外交".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确立了以所得税为中心的直接税体系,资产税在日本税制体系中并未受到应有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资产税改革的滞后和失误也成为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一。以抑制土地投机和地价上升为目的的数次土地税制改革反而强化了土地资产的优越性,推动了地价上升,而证券税制改革为证券价格的上升提供了通道。本文主要分析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日本资产税制改革的过程及其与泡沫经济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沿边开放中再造哈尔滨的经济优势贾云江沿边开放:哈尔滨再次起飞的机遇21世纪的曙光在即,哈尔滨正在迎来自己的百岁诞辰。尽管有关城史纪元的讨论尚在进行,但几乎共同的一点:哈尔滨作为一座近现代城市,是伴随着1898年中东路的修筑和1905年的"开埠",在...  相似文献   

19.
朱根 《日本学刊》2003,(5):105-119
推动东亚起飞的东亚模式,除资源、技术、资本等经济条件外,知识、创新和发展文化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力.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日本文化在开放、变革和发展中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特色,日本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创新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作用.韩国以技术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和习惯理性,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向.东亚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战前日本右翼是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1920年为界,之前是日本传统右翼活跃的时期,之后是所谓“革新”右翼活跃的时期。传统右翼以“大亚细亚主义”为其思想、行动的指南,表现出强烈的侵略主义特征;“革新”右翼以“国家改造”为其思想、行动的指南,以在日本建立法西斯主义体制为目标。传统右翼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尖兵和别动队为侵略扩张服务,“革新”右翼则通过军事政变在客观上促成了日本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右翼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