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制度正义与道德自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程寿 《探求》2002,18(6):21-25
制度哲学视野中的制度、正义、制度正义有其特定内涵,制度正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具体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和历史继承性。制度正义与道德自觉是制度哲学中必须探究的命题,制度正义是制度安排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道德自觉对正义制度的创制、实施、遵循意义巨大,制度正义以道德自觉为精神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信用社会的道德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复 《浙江学刊》2003,(5):52-57
信用社会 ,呼唤信用的道德。在一个信用社会的道德体系中 ,“诚信”的道德价值系统和“信用”的行为规则系统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核心 ,市场伦理和商业道德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中心内容 ,公正、正义、仁爱、公益、互助、责任等人类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基础。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信用”道德体系 ,则最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闫洁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11,27(5):29-33
企业道德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企业是与"利益相关者"携手的经济组织,也是因社会契约缔结而成的法人组织,又是自由意志和行为选择的伦理主体。要进行企业道德责任建设,首先要完善企业责任机制,强化基本道德责任,建立义利共生的伦理决策机制,制定制度化的道德责任规范,强化全方位的责任监督机制。其次要提升企业道德人格,践行积极道德责任,以提升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培养以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求人们更应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张燕  王露璐 《唐都学刊》2013,29(5):6-10
“政策性离婚”是指因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规避政策的限制,以实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诱发“政策性离婚”的伦理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婚姻伦理关系的淡化、道德监督缺失带来的婚姻主体道德责任的弱化以及制度伦理失范引发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政策性离婚”等类似社会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坚守婚姻的道德底线;健全道德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推进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唐都学刊》2008,24(4):47-50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生活,无论是鼓噪道德正在复苏,还是惊呼道德已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不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陷入异常的困境,集中表现为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道德个体的孤独反映的是一种内指型道德困境,而道德权威的尴尬意在表达一种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困境.积极向外寻求依托制度伦理的力量以加强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的权威性,从而解决内指型道德个体的孤独,最终实现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博弈中的互惠共享,增强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诚信、公正和责任是政府信用的伦理要素,关涉着政府信用的高低。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制度、组织和行政人方面存在的某些失范现象,却损害了诚信、公正和责任的政府形象,使政府信用陷入伦理困境。社会转型是这种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制度的合理性、组织的公共性不足以及行政人的道德异化则是导致这种困境的具体原因。对此,从制度伦理、组织伦理和行政人道德三个维度可以实现对政府信用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8.
制度伦理与社会道德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仁武 《探求》2002,2(4):35-38,6
道德建设不能就道德论道德,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和巩固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调整和规范。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统一,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入手,制定并完善一整套能够有效约束社会成员的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玲 《社科纵横》2007,22(6):134-137
随着自由主义理论被公民资格理论所取代,今天的西方伦理学界关注的热点,也转移到公民的责任方面。其中,公民道德责任是公民资格理论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责任和包含在其中的“公共精神”将是新一轮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它可能会领跑21世纪的文明重建。本文认为公民道德责任的本质是道德契约。在道德契约中,才能真正建立和实现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最重要的道德责任就是通过行善和义务付出来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0.
黄雁玲 《社科纵横》2009,24(3):55-56,72
道德回报是道德生活中的赏善罚恶现象,它是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它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实施道德回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选择适当的方式。道德回报的原则主要有公正原则、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相结合的原则、适度原则和及时原则。道德回报的方式主要有经济回报、行政回报、法律回报和舆论回报。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回报     
冯庆旭 《唐都学刊》2013,29(5):11-16
道德回报是道德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公正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美德的充分彰显和具体体现,它使有序的社会伦理生活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道德自身“利益”实现的必要条件。道德回报之道德既是现实性道德与理想性道德的统一,也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回报之回报包括“对道德的内在回报”和“对道德主体的外在回报”两个方面。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政府的道德化,并主要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赏善罚恶”实现政府对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供给。  相似文献   

12.
国家求偿制度具有派生性、时间续后性和对象特定性。它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当代已进入行政主体和公务员并列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国式规则和由行政主体承担赔偿义务之后向有过错的公务员求偿的德国式规则阶段。我国采用的是德国式的求偿制度 ,同时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主观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道德是公务员素质之魂,国家公务员道德修养的高低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和政府工作的成败产生着直接的根本的影响,因此,在公开选拔公务员中注重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设置的公务员公共考试科目却只重视了公务员能力的测试,忽略了道德修养的测试。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加试"公务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考试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来看 ,它涵盖道德本体与价值、理想与目的、原则与规范三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本质来看 ,道德信仰只能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6,22(1):34-39
信仰是道德的基本特性。把道德提升到信仰高度来建设,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信仰价值,有利于扩大群众基础,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与社会的政治信仰形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格局。道德信仰包含了对道德的信仰与对善的终极追求两方面内容。解决信仰什么和为什么信仰的问题,可使道德成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需要从道德体系上完善道德信仰理论,又需要政府政策性的公共引导,同时还需要创设仪式化的社会生活氛围使之加以巩固与强化。  相似文献   

16.
李隽隽 《创新》2009,3(5):88-90
加强党性修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因为党的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党的事业的中流砥柱,是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公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世情、国情和党性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has made it clear that the social control the Leiden aliens police were able to exert from 1918 onwards, both on aliens and Dutch citizens, was enabled by a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monitoring as well as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hat went with it. More concretely, it was a logical consequence of the revolution in the migration regime that took place throughout the western world around the time of World War I. This case nuances the quite bleak picture of the attitude of the aliens police towards foreign female servants. Thus, it is argued that servants were not play-things in the hands of the local police, although their legal as well as discretionary powers were considerable. The combination of age, gender and social position made them a special category in the eyes of the police. Because they were young and female the police regarded them, on the one hand, as vulnerable. When this image dominated, policemen showed paternalistic behaviour and sometimes acted as surrogate parents. Their attitude is well captured by the concepts of 'bureaucratic paternalism' and 'caring power'. On the other hand, domestic servants c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a moral threat. Most of them having come from working-class backgrounds, they easily fitted the image of women of loose moral standing who could endanger the public morale of the Netherlands. This ambivalent image of foreign domestic servants explains th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aints.  相似文献   

18.
吕宏波 《唐都学刊》2007,23(3):36-39
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9.
We analyze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used to eliminate moral consequences by industries whose products or production practices a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Moral disengagement removes the restraint of self-censure from harmful practices. Moral self-sanctions can be selectively disengaged from harmful activities by investing them with socially worthy purposes, sanitizing and exonerating them, displacing and diffusing responsibility, minimizing or disputing harmful consequences, making advantageous comparisons, and disparaging and blaming critics and victims.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and public statement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se industries were coded for mod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by the tobacco, lead, vinyl chloride (VC), and silicosis-producing industries. All but one of the mod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were used by each of these industries. We present possible safeguard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一些政府官员道德败坏是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最为突出的三方面社会环境问题,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为公民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行政决策的伦理标准,内蕴着关怀全体公民福祉的道德价值,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首要伦理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诚信水平,为公民道德的发展塑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政府官员的道德形象对公民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官员应成为普通公民的道德表率;民间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广阔领域,应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推进公民道德发展中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