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文艺学理论,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打破了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对我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其实,巴赫金的有关复调理论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复调艺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王素英 《理论界》2012,(9):114-1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小说在叙述中所具有的对位结构及双声性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概念范定。文章以她后期出版的小说《在海湾》为例,从对位与双声性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解读其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6.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7.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曾军 《河北学刊》2004,24(1):158-163
钱中文在中国的巴赫金接受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个案.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巴赫金接受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他有着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强烈愿望.本文沿着钱中文接受巴赫金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他对复调小说理论由接受到对话的倡导过程,借此展开巴赫金接受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复杂层面,剖析其中的接受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进入中国学术界以后 ,如同在苏联面世之时一样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误解。本文从讨论复调小说理论与语言哲学的关系入手 ,选取一个与传统文艺创作理论不同的解读视角 ,力图廓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巴赫金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与行为哲学构成了复调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 ,而从一定的哲学理论出发认识复调小说理论 ,先前存在的一些争议和误解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复调"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入手,揭示该小说所具有的复调特征,进而发掘其丰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美国作家福克纳小说中的复调特征,通过对福克纳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认为其小说的复调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对话性和主体性中。作者一方面用细致同时隐晦的写作手法揭示美国当时孤寂荒诞,期盼得到救赎却无人可相依的普遍心理现象,并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同时又赋予了小说以崭新的解读层面。  相似文献   

13.
曾军 《人文杂志》2003,(4):103-110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首先是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的形象被意外地引入的 ;另一方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翻译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对中国的陀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之成为陀氏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陀氏研究者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采取了“延续性接受”的方式。不仅如此 ,巴赫金的接受以及其对中国陀氏研究的影响也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论话语走出“别、车、杜”产生了潜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们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理解一直存在误区和盲点 ,致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对话”实践大都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真实而有效的对话 ,既不可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式的“教堂”里实现 ,也不可能在民间狂欢式的“广场”上进行 ,而只能在人们对“真理”的不懈探求中生成。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衍柱 《文史哲》2001,(2):51-56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 ,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围。对话成为联结古今中外文化和文论的桥梁。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性、自由性、未完成性和复调性等特点。对话———独语———对话的不同形态 ,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对话理论、对话思维对中国文化、文论的发展 ,对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莫言以复调叙事肯定生命主体在场的内在精神与逻辑视角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相吻合,其创作通过人物的内心对话、现实与寓言的交融、视角的切换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生存世界,表现出生命存在本真的边界模糊与无序状态,为小说文本的多义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亦使之成为一个多所指、多中心对话交往的主体间性话语场域,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8.
王维青 《南方论刊》2008,(12):88-89
《印度之行》是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而作为其主人公的阿齐兹一直被评论界视为研究《印度之行》的一个突破口。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他不同“自我”的对话及其思想的变化,指出“对话”是人们取得进步的基础,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阿齐兹这个人物,更好地理解《印度之行》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9.
《拉摩的侄儿》与《地下室手记》所营造的艺术气氛有很大差异,如果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观照,可知其原因在于:二者处在独白和复调两种不同的艺术语境;不同的语境中对话巨大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另一种声音——谈莫泊桑《项链》的“复调”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文学评论家M.M.巴赫金在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复调”理论.“复调”,或称“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巴赫金认为,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特征是“独白型”的,即人物的描写、性格的刻画、行为的显示都是从叙述者(即作者)的统一意识里出来的,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都紧紧地镶在作者的态度、评价、言词的框架里.作者的联结点是一个用独白的基调领会和理解的统一世界里的各个完成了的人物形象.而在复调小说中,一些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并不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巴赫金“复调”理论引起了西方文学批评界的兴趣,并逐渐地来到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的课堂上.一旦“复调”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批评中,我们不免会对一些其价值早已被定位、因而安然地躺在文学的故纸堆中的作品投注以新的视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