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双重诗眼“生”与“孤”。作者意在通过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现象“合则生”、“离则孤” ,来说明宇宙万物生存的法则规律 ,并由此展示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真正意义上的诗,象一位人类学家说的,它逃避“通过文化的机制使事物变成了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而被认识,被人类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超越有限,使事物找到使自己回到实在世界的价值根据。综观吴晓诗的创作,专志于让现实、人生、自然回溯到历史精神贯注的传统——人文世界的重构,生命——人格精神的召唤;致力于把艺术聚焦投射在生命哲理深度和历史——宇宙意识的参悟上,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母题读解的角度。一、回到集体潜意识的傍徨: 大海·土地与黄河大海、土地、黄河在吴晓诗歌中是我们民族的三维的栖息空间。文化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以某种宇宙起源论模式作为根据,一个民族总是试图在“世界的中心”确定它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个世界是可以让人生活的,它就必须是已经创造出来的”。由此,一个生存空间的创立对应于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与生产(生活)方式和宇宙观念结合在一起。即使中国传统的房屋顶部的开口,称为“天窗”,以保证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也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符号的表示,是农业本  相似文献   

3.
俞强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作为“发明”的诗和作为“发现”的诗两大类,文章从优雅的基调、深刻的生命意识两个方面来论述俞强的作为“发明”的诗的特点。认为这些“无中生有”的诗因为直抵事物的内部而产生强大的关学力量。  相似文献   

4.
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宗岱的诗论自成一家。他诗学理论的核心是宇宙意识,即超越了作者个体情感的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正视与叩询。宇宙意识的生发,是从“心斋”状态进入“陶醉”状态、达于形神两忘,进而完成与宇宙大灵的“契合”的。宇宙意识渊源有自,既有庄学、玄学的余续,又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接纳,是中西合璧的。  相似文献   

5.
宇宙意识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基于文本细读和历史考据,哈代的短诗和史诗剧《列王》中蕴含丰富的宇宙意识,并呈现出多层次分布,分别为地面视角中的宇宙意识、漫游视角中的宇宙意识以及俯冲视角中的宇宙意识;哈代在宇宙意识产生的视野、距离和空间中深刻思考人生、爱情、命运以及战争等与人性息息相关的主题,将宇宙意识转化为关注人类在宇宙中如何生存的生命意识;哈代诗歌的宇宙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乡镇小说通过“世道大变”的宇宙意识、“反乱当道”的时世秩序、“焦躁人生”的生存体验等“乱世文学”传统内在理念之下的具体情境,凸显并紧扣住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实质———转型。“乱世”蕴含着“转型”的意识,呈现了茅盾心灵结构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茅盾乡镇小说中乡土中国迈向现代轨道的最形象与最独到的符码。  相似文献   

7.
从生命主体性和有限性为本质内涵的“中间物”意识出发,鲁迅直面生命的孤苦并进行“绝望的抗战”;厨川白村也承认生命的主体性和有限性,却以“宇宙人生的大生命”最终消解之并体悟到“生命的共感”,作出“苦闷的象征”的生命抉择。然而两人不同的生命体悟却包孕大致相近的气象,确证生命的“行走”或“动底”状态,在永恒的“当下之行”中展露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依托具体文本,文章从文化思想、存在意识等方面对张枣的古典诗学渊源进行探溯。由“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的儒家文化意识,让张枣相信诗人应该在诗歌中重建人与世界、自我的和谐关系。他的诗歌内含对现世生命的体谅,对生命领略麦芒似的浓缩,并注重把世界糅合进心境中取其精粹,在诗境中提升人境,以“内在超越”追求诗与生命的动态和谐,在诗歌中赢得“溢满尘世的美满”。  相似文献   

9.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叶赛宁的诗歌风格,进行了一些各抒己见的探讨,但缺乏总体性,尚未触及根本。本文认为,对诗风格得益于原始思维与现代观念的有机融合,在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突出的宇宙意识和浓厚的公民意识,在形式上表现为鲜明的直觉性、复杂的形象性和独特的情感性。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 ,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 ,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