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消除农村老年人口贫困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论坛》2008,(12)
当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时,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现象日益凸显。从长远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最终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关键。从近期看,应探寻多种灵活、有效且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对老年贫困人口的覆盖和倾斜,逐步建立非缴费性农村老年津贴;将农村家庭养老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上来;强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时,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现象日益凸显.从长远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最终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关键.从近期看,应探寻多种灵活、有效且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对老年贫困人口的覆盖和倾斜,逐步建立非缴费性农村老年津贴;将农村家庭养老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上来:强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3.
康育文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31(1)
贫困大学生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相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倾向。本研究使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西安地区三所高校242名贫困生和392名非贫困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差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学科及学业成绩差异。建议高校加强贫困生心身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具有实践的普适性,成为健康贫困概念分析的理论基础.健康贫困主要包含健康能力贫困与健康权利贫困,我国当前的健康贫困呈现地域性的特征.自然剥夺与社会剥夺是健康基本可行能力剥夺的两种基本方式,而社会剥夺主要划分个体因素与政府因素造成的健康剥夺.在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弱化导致健康责任主要由居民个体承担,这违背了健康产品具有的公益性特征,导致卫生公平程度不高,催生健康贫困.消除健康贫困,必须构建公平的卫生体制,主要包括突出政府公共筹资功能与监管功能,构建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加强廉价医院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受到经济条件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家庭条件引起的儿童的身体健康的差异显示出贫困儿童在其生命的起点所处的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源于贫困又使其滞留于贫困,这个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由于各方面的社会排斥而变得异常渺茫。目前所实现的健康公平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忽视了儿童早期的饮食和喂养,而且对于同等需要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界定。因此,要使贫困儿童能与其他儿童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桂世权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115-11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持续压力,导致情感总是经常处于焦虑、压抑和忧愁之中,这些不良的情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7.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过渡.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不是两个对立的问题,而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性.相对贫困的内部群体并非单一的,也存在自身经济状况具有难以提升顽固性的相对的绝对贫困群体,各类贫困群体之间相互作用.治理相对贫困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分析,在继续强化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从教育支持、利益维护、心理完善等层面提出治理相对贫困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的贫困和政府的反贫困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位-、经济效益差、文盲半文盲比重大、科技力量薄弱等特征。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反映中国国情的长期扶贫规划,多方进行反贫困资本投入和政策投入,反贫困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在当代中国的城镇与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发展为民众的健康守门人,这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医师人均诊疗服务量基本上原地踏步,住院服务量却在萎缩。要达成"强基层"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是要"建机制",即建立一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取代当前流行的行政化体制,以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新机制的核心就是推进医保付费改革,以按人头付费为主导的新付费方式取代通行的按项目付费主导制。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政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呈弱化之势,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的致贫因子采取合适的减贫政策。事实上,所有的致贫因子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于贫困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两种致贫模式,深刻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异同,厘清这两种模式的致贫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战略以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长期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彦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48-50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崩溃导致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扩大,应在认真分析差距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可避免。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并存。通过对城乡贫困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对对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能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翔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22-25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制度安排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制度创新又对缓解和消除贫困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制度缺陷成为当前制约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瓶颈,必须树立制度创新观念,从政府职能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制度落实、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反贫困制度体系,加速中国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16.
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用于服务消费的支出也不断增加,但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服务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少,且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服务消费价格高、质量低、供给少,服务消费观念落后,维护消费者权益难是主要原因.今后,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服务消费价格... 相似文献
1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2004—2011年4次调查中的农村家庭样本数据,基于收入、健康、医保、教育及生活质量五个维度,引用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测度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并通过多维贫困分解得到各维度的贫困贡献率。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教育与收入维度贫困贡献率占比较高。通过引入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特征及有无老人变量对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及有无老人对于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分析中引入家庭工作特征变量,以在家务农为参照进行多元logit回归分析,发现当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高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者本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当教育、收入维度贫困发生率高时,选择外出务工或本地非农就业倾向的更高;而健康维度BMI指标贫困发生率与外出务工或本地非农就业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平等、机会均等的基本要求.浙江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呈现出制度保障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程度不均等的非均衡态势.推动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健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力机制、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以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依靠科技进步,变"输血式"救济扶贫为"造血式"开发式扶贫,有助于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重庆市石柱县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将科学技术引入特色产业开发过程,遵循开发式扶贫的内在规律,创造了农村扶贫开发的"石柱实践",服务"三农"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完善和推广"石柱实践",要进一步强化对扶贫开发中科技作用的认识,持续不断地抓好对农民培训教育工程,不断调动当地人力资源参与开发促进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