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不了解儒佛道三教关系,不但不能真正了解儒佛道三教各自本身的历史演进和思想特点,而且无法全面把握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近年来,随着对儒佛道三教各自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对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研究,这对拓展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推进对儒佛道三家及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学术文化总是继承前有的传统文化而来。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家长期以来既鼎足相抗,又互为融合、激扬,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社会思潮,推动着中国文明向前发展。魏晋时期,儒、道相结合,产生以《庄》、《老》、《易》“三玄”为主要内容的玄学思潮。迄至宋明,儒家学者批判地(critically)吸取佛、道二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达数百年之久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一批著名学者继承理学的儒家道统,融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思想,开创了在海外影响甚大的现代新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儒、道、佛(禅宗)三家理论构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从理论“终极关怀”的视角看,三家皆有自身的理论极限:在儒为“天命”,在道为“无极”,在佛为“拈花之境”。三家理论既有纵向的衔续性,又有横向的涵纳性。道家以“无限”实现了对儒家的超越,佛家以“心法”实现了对道家的超越,最后由宋明理学完成了对三家的综合性超越。准确地找到这三个极限,对于在宏观上重新认识儒、道、佛三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或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金代官方对儒佛道三家思想学说之态度,多遵循唐宋旧例,主张以儒为主、兼容佛道的策略,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家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三入翰林、连知贡举的金代学者李纯甫儒佛道思想曾经历两次大的转变,先是各业兼修尤重儒学的“儒家子”,30岁时开始向习佛尚佛方向转变,视佛学为最高学问,至44岁撰少林寺《重修面壁庵记》,有强烈的尚佛抑儒道倾向,《新修雪庭西舍记》回应社会热议,表现出淡化三教高低、相对缓和的心态。其临终遗著《鸣道集说》则基本采取均衡立场,集中阐释儒佛道并尊主旨,表明其最后认知已由佛学至上转向三教兼行并尊。其第二次较大的思想转变包括儒佛同心理论、客观看待佛对儒之影响、三教一体论等观念。李纯甫思想的发展经历透视出宋金时代儒佛道文化交织发展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走向。  相似文献   

7.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德"论,而且它们都不是就事论事平面化地来谈论"德",而是将"德"看作是有着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讲的"德"的内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释"德"的来源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讲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于"天"的德;佛教所讲的"德"是"性德",即众生于本性中具足的源自于"性"的德;道家所讲的"德"则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于"道"的德。  相似文献   

9.
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又有不同。刘勰、韩愈、章学诚的三篇《原道》,体现了儒道佛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在一定意义上,使佛家的“无我为本”与儒家的“有本不穷”会通了起来,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如此,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在一定意义上,使佛家的“无我为本”与儒家的“有本不穷”会通了起来,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如此,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尚虚倾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佛三家,在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都重内求,轻外知;重主观精神,轻客观世界;重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轻实事功利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13.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的"全国儒佛道治理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5-18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了儒家、佛教、道家道教治理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下是会议探讨的主要议题。一、宏观视野下儒、佛、道的治理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儒、道、佛鼎足存在,各膺其说,儒家奋力“入世”,道家悄然“出世”,佛家劝人“避世”,三者各不相眸。然而,经过长时期的争斗与交融,明争暗合,截长补短,互变互用,儒家思想浸入道、佛,道、佛思想溶于儒家,而道与佛又互为渗透,致有宋明理学、佛教禅宗和道教全真道的兴盛。趋舍异路,殊途同归,其间多有波澜曲折,关系极其微妙,兹分三层解说;先言儒与道由分而合,次言佛与儒道的冲突与交融,再言三家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佛、道、儒三家文化的长足浸润,但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居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园林体系的形成。而儒家的"比德"观,因为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格对应,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比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及在传统园林里的表现等角度,探讨"比德"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心生死问题,是人类一切文化都无法回避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儒、释、道三家文化不仅对此有其各自的理论观点,也有其各自的实践过程。儒家重生轻死,强调有为人生,生当做人杰,死则亦鬼雄;佛家重修炼人生,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及其实践,不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维生活在唐代统治者奉行"儒以治外,佛以治内,道以为祖,三教并举"治国方略的盛唐时期,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虽身居高位而心意彷徨,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王维以诗赋情,借诗咏怀,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左右下中国诗人共同的思想轨迹。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其对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对文学批评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道、佛"三教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三家各自消化、吸收其他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其他两家的某些要素或特征;三家经过长期的磨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三家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存和现实的精神力量,共同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获得了实现自身形态现代化的大好机遇,这将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并最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