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他的创作 ,以词的成就最高 ,其词今存 84首 ,其中写节庆民俗的词就有 1 0首。这些词主要描写的南宋节日习俗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人日节、七夕节、除夕等六个。中国节庆文化源远流长 ,姜夔的节庆词为我们提供了南宋社会民间节庆的习俗风尚 ,是南宋民间社会生活的缩影 ,对研究南宋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民俗学的独特视角来研究姜夔词 ,解读姜夔词中所携带的民俗文化因子 ,从而能全方位地深刻地了解南宋民间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秋节是古梅山地区的重大节日,但古梅山人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里,却揉进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具有负面影响的盗窃习俗,但在当时却具有特殊的节日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饮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荆楚岁时记》一书对其节日饮食习俗给予了全方位描述。利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与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将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分为象征食物、象征饮食器具和象征饮食行为三方面,探析节日饮食与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与馈赠行为。该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拥有神圣性、严肃性和有节律的特点,以及具有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表达畏敬之情,维持社会交往和整合社会功能等多重涵义。时下人们感到节日民俗渐淡,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鄂温克族有着瑟宾节、敖包会、米阔鲁节、春节、斯特罗衣查节等丰富的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习俗都具有民族特色,与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调节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7.
民俗节日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重要民俗事象。各种不同的节日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产生了变形和变质。在中国,保存得最好的是过年习俗。然而年俗也在发展演变之中,行之数千年的年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打上某种新的印记,这是这一民俗风习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它至今犹存的重要原因。而今人可以做并应该做的,就是保存传统的节日习俗有利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并按现代、科学的精神去改善它们。  相似文献   

8.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发达,上巳节发展到鼎盛阶段,尤以娱乐性和狂欢性为主要特点。官方的重视与参与成为唐代上巳节兴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唐代上巳节以水滨祓禊、曲水赐宴、出游踏青和竞射竞渡等习俗为主。这些习俗揭示了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丰富了盛唐时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家庭、营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环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危机的爆发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削弱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如何提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依靠现有的习俗节日,并适度开发出适应消费者心理需要的新的习俗节日,利用习俗经济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应该是企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商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民间节日一般分为五大类: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这是以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而划分的.从节日的活动目的看,节日还可以分为单一性质的节日和综合性质的节日.单一性质的节日是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的,如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节日,就是为了某种单一具体的农事活动而存在.综合性质的节日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如新年年节,就是一个综合性质的节日,它集喜庆礼仪、祭祀习俗、节日服饰、饮食习俗、游艺竞技、乡里社交等内容于节日之中.年节在中国最具特色,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民大节.  相似文献   

11.
闽台两岸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习俗,并通过宗教祭祀、喜庆表演与社会交往娱乐等传统节日习俗等现象得以充分呈现。它们同祖而相承,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闽台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与维系功能使其在加强两岸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的选择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价值思维判断。最初的一些民俗文化选择缘起于人类的本能选择,是由原始基本生活需求推动,从自然走向文化的选择。作为民俗文化核心观念的群体功利观念影响着民俗文化的选择。“仿效”具有文化选择的意义。前民俗行为经群体选择而成为民俗行为。一般情况下,民俗文化的群体选择由众多成员的选择逐渐集合而成。移风易俗要从俗民个体的自由选择开始,让更多的人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觉悟,让众多理智的个体选择集合成我们时代群体的民俗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导致了俄汉谚语的相似性;中俄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俄汉谚语的差异性.俄汉谚语的良好的教育功能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正月晦日曾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日存在有数百年之久.它最早见于记载是在北魏末年,一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才为中和节所取代.正月晦日的节日习俗有水边湔裳、酹酒,祓禊度厄,帝王邀群臣泛舟饮酒.到后世晦日节逐渐演变为至水边宴会寻乐的节日.中和节取代晦日节后,晦日节的一些节俗内容也为中和节所沿袭,一直流传到近世.  相似文献   

15.
平行结构可能出现在人类言语的最早时期,可看成是身体体验的产物,是客观事件的规则通过人的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平行结构的排列顺序具有非固定和固定的特征,象似于客观的经验结构及人的主观语用认知心理,折射出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节日是一个地区民俗风情的精华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榆林的传统节日除具有周期性、群众性、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外,在节日活动的细节方面呈现了古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近年来,榆林节日民俗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日趋式微,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东乡族的族源及民族风情的多元化,使得其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兼容并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乡族婚俗。东乡族婚姻的缔结恰当地融入了宗教文化因素,同时注重对人的主体的关怀与尊重。随着新的思想观念的渗透,东乡族婚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团结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的否定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 ,即人作为主体与外部世界作为客体之间的双向否定性关系。从实践中的目的性要求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制约的双向否定性关系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 ;从实践中的对象性活动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双向否定性关系。扬弃外部世界对人的否定有伦理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式两种。内含着伦理的发展方式才是人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