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当时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同南方东晋政权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战,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近年来有论者对传统看法提出异议,并引起史学界展开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规模和双方胜负原因等的热烈讨论。笔者不揣谫陋,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略抒管见,并祈请教正。  相似文献   

3.
刘继兴 《社区》2013,(17):12-13
史上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读来让人惊心动魄。 其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  相似文献   

4.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决定南北朝对立局面关键的一战。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次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战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围绕着淝水之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在淝水之战前氐族已经完全汉化,前秦政权是氐族与汉族联合的封建政权。本文想就这一看法,陈述一些不同的管见,就正于学术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五胡十六国时期,略阳临渭氐族苻氏建立了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空前强大,可是在军事实力优于东晋的大好形势下,还是免不了淝水惨败,前秦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灭亡,苻氏家族解体,氐族走向了衰退之路。这主要是前秦种种不合时宜的文化措施所致。  相似文献   

6.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的家庭。父亲谢奕“少有才名。”在任剡县(今浙江嵊县)令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升为安西将军。她的叔父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当时前秦大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五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南下侵晋,而东晋迎战的只有八万多人,面对百万大军乌云一般地压向南方。苻坚曾经狂妄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恐怕也并非全是大话。而谢安却镇定自若,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淝水一战,杀得不可一世的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就此瓦解。这在…  相似文献   

9.
淝水战役后,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吕光割据凉州建号称王。针对当时河陇政局演变及关陇列国争霸的现实,吕氏统治集团制定以河西为根本南下经营陇右的战略决策,并通过设置秦州刺史具体负责征伐西秦的军政事务。考察吕纂、没奕于任职秦州刺史及相关情况,从政治制度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后凉西秦“河南之战”问题,有益于从整体上把握淝水之战后河陇政局演变线索,从而推动五凉政权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结果晋以一比十的兵力胜秦。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它的胜责缘由,史书早已详尽评析,本文不再赘述。今只就战役中有关军事心理学问题作一些分析,借以说明军事心理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军事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种情况下从事军事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操纵军事器械时的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①由于从事军事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指挥员  相似文献   

11.
从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入手,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苻坚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落后性的制约。他有勇无谋,以开明君主自居却又专断独行,重小信而轻社稷,效法古圣王以"义"取天下却又好大喜功、穷兵极武,试图树立圣君形象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豪强的实质。因此,淝水之战前秦败亡的主要原因是由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错误举措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惟一统一了北方 ,且政治较为清明、最具有规模气度的一个政权。前秦统治者对儒学推崇备至 ,决定了其法律思想为 :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在选官制度方面 ,前秦采取了多途径选贤求才之策 ,并通过推行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法律措施 ,促进经济的发展 ,前秦统治者对法律的运行亦颇为重视 ,主要体现在司法机构比较健全 ,注重督励官吏公正和严格执法。前秦之所以能出现十六国时期仅见的盛世 ,与其法制建设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元4世纪,中国北方正值我国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氐、鲜卑、羌、匈奴、羯等各个少数民族在各自领袖人物的带领下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些少数民族领袖中,有一位气度恢弘才干非凡的人物,他就是氐族政权领袖、前秦皇帝苻坚。在他的治理下,前秦一度成为十六国时期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政权。但由于淝水一战的惨败而使国家解体,最后使统一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二百多年。苻坚的失败固然有其自身的失误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规律,但偶然性的因素也是造成历史最终走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桓温北伐是东晋中期南北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认为桓温北伐的性质是封建正统的汉族东晋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动的民族战争,认为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江左内部荆扬之争的牵制。我以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已有相当发展,民族和融使得北方民族关系较为缓和。这样,桓温的北伐是为巩固东晋封建统治而战的,其性质并非只是民族战争,民族冲突的色彩并不浓重;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桓温遇到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有实力相对抗的,北伐又得不到北方汉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五胡十六国之际,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受秦汉以来"华夷之辨"民族观的影响,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前秦政权推出了独特的柔性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前秦政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功业,与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时民族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这就注定了柔性民族政策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前秦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原,另一方面又注定了统一格局的不稳固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前秦政权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评慕容垂     
提到慕容垂,人们会首先想到他在淝水之战中的行为,视他为分裂统一的前秦的罪魁祸首。其实如作全面评价,他也算得上是十六国时期一个杰出人物。 一 慕容垂(326年——396年),出身于东部朝卑慕容氏贵族,前燕主慕容(光皇)之第五子,燕主慕容儒及太原王慕容恪之弟。本名霸,字道业,小字阿六敦;后改名垂,字道  相似文献   

17.
公元589年10月,在吊民伐罪的旗号下,隋朝近52万大军,向长江以南的陈朝发起全面进攻,"东当时的人看得很清楚.苻融在淝水之战前,就对苻坚进谏说:"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我之仇也."(<晋书·苻坚载记下>)随着这种民族政策的实行,关中地区氐族军事力量逐渐下降,难以控制迁徙来的众多的鲜卑、羌、羯各族.这样在前秦经略东晋失败后,前秦政权就很容易被推翻了,国家原来的隐患,立刻就成为不可抗拒的敌对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东晋末年的政治状况朴亨宽一、前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的胜利成为东晋王朝克服岌岌之危的契机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边境的宁静未过多久,又面临内患之危机。至考武帝即位以后的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亲政初期尚无大的征候,但到了太元10年(公元385年...  相似文献   

19.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的前秦王苻坚被后人认为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如果以此来评价苻坚的一生,实在太不公平。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一代雄主,他雄才大略,励精图志,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在贤相王猛的辅佐下,开创了乱世中的前秦盛世,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相似文献   

20.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1)属于这类战例的,还有南宋绍兴年间的宋金采石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