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迄隋唐, 已存一千多年的历史。卷帙浩繁, 至今收集到包括190 位论者的300 余篇( 部) 论卷。与汉族文论相比, 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表现:如受宗教制约而体现的神秘性, 人性精神的强烈体现、注重文艺的乐生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完整体系、文艺的人道主义、反映论、现实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艺术生产论等是中国学者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以及逐步突破二元对立、走向交流与对话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 ,显现出马克思主义导向下多元化观念和研究模式互补、综合的发展趋势 ;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变化 ,为文艺理论的建设性对话开拓了新局面 ;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文论构建 ,将以中国特色的话语形态与魅力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演进紧密关联。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主体性已初步建立。面对着主流诗学的不重视,少数民族口头文论有着“失语症”的趋向。打破“少数民族VS汉族”“书面文论VS口头文论”“主流VS边缘”等二元对立思维习惯,以中国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为视野,展开少数民族口头文论相关研究,是建构中国文论话语实践之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本源和作用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自魏晋以后,中国古典文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对立的认识,前者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主张文艺为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志服务;而后者则强调作者的自我表现,主张文艺就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追溯上述对立的起源,我们  相似文献   

6.
文艺理论的"越界"已经成为显在的事实,当代中国文论的建构必须突破自律。关键是突破自律不是漫无边界,合理的思维阈限是:文艺功能的现代性定位、文艺研究的批判性能力、文艺理论的合法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反拨过去而进行的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探讨,也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不同理解的理论争论;同时,由于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对文艺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的研究与争鸣,以及在反思西方文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新世纪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探讨等,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理论收获.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又要积极地吸收其他文艺理论的有利资源,切实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健康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阐释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审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助于指导和阐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有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诸多的理论家、作家、革命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周扬是其中独特的一位.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实践,涉及到文艺的阶级性与自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的人性与人民性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扬这一时期的理论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  相似文献   

9.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涉及面广,规模宏大,而且有各自的体系和传统,因此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特殊价值。在少数民族文论中有关文学的功能的论点较多,主要表现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视为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重要途径;肯定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认为文学具有传播知识、提高人的智慧和素质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二为”方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经典表述 ,也是对具有“诗教”“乐教”传统的中国近、现代文论精神的发扬光大 ,更是对 2 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二为”方向以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的历史理性、科学精神和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怀 ,为新时期文学续上了“五四”文学的血脉与精魂。邓小平文艺理论已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宝贵遗产 ,同时也必将成为建设 2 1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可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雷纳.韦勒克(Ren啨Wellek)是20世纪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之一,更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和现象学的文艺理论,一方面使新批评文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一方面也使他的理论内涵更丰富,更系统,大大超越了俄国形式派文艺理论。然而在反对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的过程中,他最终未能把文学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研究真正辩证地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民族与审美特色与汉族文论相融相进,二者在宗教意识、思维方式、审美心理、载体表现、文艺功能、叙事表达等方面的族别研究有着鲜明的不同,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价值,因而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冯宪光率先在国内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系统研究,他努力全面准确地述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他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形态角度入手,提出从人类学文论、意识形态批评文论、艺术生产文论、政治学文论四种形态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艺理论中吸收具有启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为建构我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重犯了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所犯的错误,在历史观、美学观、艺术观和思维方式上背离了唯物史观,陷入了唯心史观.过去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的文艺理论分歧仍在制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1986年至1988年,文艺理论家陈涌、作家姚雪垠与刘再复进行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文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在把握文艺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只有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陈涌、姚雪垠和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就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对丁国旗研究员展开访谈,主要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演进的基本历史脉络、主要组成、核心问题和重要方法论,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艺社会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主流、现代文论的主体、西方文论的传统与新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干与精髓,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强烈诉求和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文论、文化思潮。加强文艺社会学学科建设,不但具有学术资源的本土性和学术价值的现实性,而且具有学术视域的前沿性、世界性。文艺社会学,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切入点,当代文论建设的立足点,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契合点;成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结合部和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实践内涵的拓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拓展实践内涵、更新知识论范式,在对"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领会中,凸显实践论的生态学维度、主体间性维度,密切关注多重视域中文艺现实和改写的"主体"观念,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原理层面对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种推进,它作为一种主导性和有生命力的文艺理论,不但与各种文艺思潮有对话能力,还对文艺学的发展方向有纠偏功能.只有从自身的问题情境出发,以理论的地方化参与全球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才有可能在一种相互融通中建构切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