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名刊、名栏与核心期刊的量化评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晓辉 《云梦学刊》2005,26(4):28-29
作为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要求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其中,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名刊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弘扬先进文化是高校社科学报的重要使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倡导和传播先进文化,对提高社科学报的办刊质量,促进学报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南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是新中国创刊较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为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  相似文献   

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该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  相似文献   

5.
征稿启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创刊,是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13所山西的理工农医警媒类高校联合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术月刊;每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山西省一级期刊。  相似文献   

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南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是新中国创刊较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刊2003年第4期刊发的杨保军的论文《论新闻真实》,被《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栏目摘编。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功能异化及其破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科学报以学术生产和传播为服务对象,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先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引导学术研究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社科学报在履行其学术功能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表现为学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之外.深入分析异化背后的原因,学术评价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过度量化和简单化是造成学报学术功能异化的制度原因.但从学报内部来看,以人为行动主体的学报自身没有坚守其学术性是学报学术功能异化的关键原因.以学术为本是高校社科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南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是新中国创刊较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为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性文章,注  相似文献   

10.
本刊启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南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创刊于l955年,是新中国创刊较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南开学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社会科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解释的统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特色;而人文科学则具有显著的主观性、文化特色和育人性质。明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鉴 《学术探索》2011,(6):128-133
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社会科学通常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组织与制度方面的问题,并构成相应的学术体系。社会科学中总夹杂着人文科学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较多地使用从自然科学研究中移植过来的实证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特点。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探索,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确立了与自然科学认识论不同的解释论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剑雄 《学术界》2001,(3):43-48
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变量,而社会科学通过扩展制度选择集合、优化制度目标设计、提高制度供给能力和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影响制度变迁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应当把社会科学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来开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现代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的三种民族志撰写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后设理论的考察,透视社会科学面临的表述危机和反思进程的方法论内涵;提示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质的人类学民族志的方法论检讨将裨益于中国语境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反思。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在过去的世纪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今天它已成为成熟的科学 ,其标志是 :社会科学正在完成对自身的审视和对各分支学科的整合 ;它已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阐释、预测、调节和解决的能力 ;它以其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广泛的渗透性和更强的实用性实现了与自然科学的优势互补 ,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增强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中国的社会科学在新世纪要实现创新 ,就是要正确理解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醒民 《学术界》2012,(8):5-33,286
本文在界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的外在关联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区别,同时揭示了它们的关联,并就三者的统一发表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地学社会学”,是关于地球及地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地球科学和地球物质客体及其过程、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社会科学。地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地球和地球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对地球和地球科学的影响;地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关于地球和地学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包括地球资源和地质过程(特别是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地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是建立科学的地球社会观和地学社会观,并以科学的地球社会观和地学社会观指导人类的地学实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化 ,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人类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社会体制受到严峻挑战 :网络时代信息的扩张性与无国界传播使传统国家观念与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 ;网络生存空间的存在与交往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与体制面临巨大挑战 ;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出现向传统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自然主义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难于解释的问题 ;网络资源的无限扩展性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设定 ,如此等等。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 ,人类必须审慎权衡网络化给人类带来的机遇 ,同时也要面对挑战。网络化不仅带来了社会发展的福音 ,也带来了“潘多拉盒子” ,它给我们送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搭配了诸如“电脑黑客”、“信息霸权”、“信息殖民”、“网络失控”、“网络战争”等问题。这组论文从多学科的视角 ,揭示了网络时代社会科学诸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网络化对中国的启示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的社科普及工作紧跟新媒体时代,以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为重要抓手,从思想保证、阵地意识、围绕中心、三个贴近、坚持创新与发挥社科联优势等六个方面取得了实效。面对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提升传播宣传与舆论引导效果、社科普及从形式到内容仍需拓展等新要求,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服务导向意识,把握惟真惟实、实时互动、注重体验与联众聚合原则,探索社会科学普及的多媒体融合模式与OTO模式,基于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与内容延展来充实创新内容,从实践应用、制度保障与队伍建设上完善社科普及工作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存在着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差异,具有轻重上的明显差别。健全组织机构,理顺隶属关系;进一步规范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行为,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党委、政府定期召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介听证会,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