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从2019年起就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2.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赫图阿拉城南门里西侧,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它是辽宁省新宾境内唯一有僧侣掌门的大寺庙。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天,赫图阿拉城内人山人海,赶庙会的人虽非全是佛教信徒,却因此日此地有文化热闹经贸热闹可凑而到此一游。过了四月十八,关帝庙也就清静下来,到寺内烧香拜佛的人不过三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曾在内蒙各地有着深远影响,是藏、蒙两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内蒙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正是这一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但内蒙临近中原,受汉族文化影响亦深,且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以内蒙佛教寺有着独特的风格,与藏、汉寺庙相比,个性鲜明。在此对内蒙与西藏佛教寺庙建筑的异同简析一二,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尉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08-209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曾经帝王的行宫,在清代时期就受到历代皇帝的欢迎。每逢夏季,皇帝都会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开工到竣工足足花了90年,历经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由于引发联军侵华,咸丰帝曾经带着大臣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清朝的衰败也导致了山庄的败落。现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周围的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相似文献   

5.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曾经帝王的行宫,在清代时期就受到历代皇帝的欢迎。每逢夏季,皇帝都会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开工到竣工足足花了90年,历经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由于引发联军侵华,咸丰帝曾经带着大臣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清朝的衰败也导致了山庄的败落。现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周围的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1,(7):42-42
西双版纳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都要入佛寺当几年和尚,三五年便可还俗,这是小乘佛教的一种规矩,历代都要遵守。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寺院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7.
西宁大佛寺     
西宁大佛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场街东南端,东、西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宁教场街甜食馆等毗邻,南面隔西大街与青海省农林厅办公楼相对。它建于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传佛教的古刹,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的圣地。过去,曾是西宁市城内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时间之早,名声之大,远在西宁市的宏觉寺、经塔寺、专经寺之上。据史书记载,公元838—842年,西藏藏王朗达玛实行了封闭佛寺,破坏寺庙设施,  相似文献   

8.
民主改革前四川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至本世纪50年代中期,四川藏区和国内其它藏族聚居区一样,仍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大部份地区虽然已经实行封建领主制,但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当时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地租、高利贷、差税、经商、代牧牲畜、化缘、收取布施、吃绝业等多种方式剥削广大农奴,形成了资本雄厚、规模可观的寺庙经济。这种寺庙经济与汉区佛教寺庙经济有显著的区别,其性质实际上是极少数上层僧侣操纵的一种特殊的农奴制经济。寺庙,是以神权的外衣包裹着的农奴主经济实体,具有典型的阶级压迫、剥削的特征。在社会封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缓慢…  相似文献   

9.
覃彩銮 《广西民族研究》2012,(1):213+211-212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奉佛教为国教,全国有85%的国民信奉佛教,僧侣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为寺庙和僧侣施舍是民众的自觉行动,民风淳朴,资源丰富,景色秀美。在67万  相似文献   

10.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之后,经过长期发展并吸收了当地本土的多神信仰,逐渐成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在保护和利用当地生物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当地小乘佛教的寺院建筑、教义和理念、传统习俗以及佛寺教育等方面论述小乘佛教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段继业一首先,有必要对本文题目中涉及的两个概念做一界定和说明。宗教寺庙。本文所讨论的宗教寺庙,主要是指各现代宗教用于奉祀、修行或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即佛教之寺院、伊斯兰教之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之教堂、道教之道观等,同时兼及民...  相似文献   

12.
佛教大国的穆斯林陈开明泰国是一个佛教大国。一般来说,泰国会使大多数人联想到穿番红花袍的和尚、寺庙大钟和佛塔、佛像。然而实际上,在泰国与佛教并存的还有另一种宗教———伊斯兰教。泰国有2300多座清真寺,其中100多座建在曼谷。如几世纪以来一样,泰国伊斯...  相似文献   

13.
余光会 《中国藏学》2013,(2):156-161
能海法师弘法40余年,近半时间在成都,其对成都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为藏传佛教寺庙与文化体系的创建。本文试图从创建佛寺、译经弘法、教授藏文、传承工艺、设堂建院和培养人才4个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跨越印度西北边界的广大地区以形成众多早期佛教经典而闻名于世。据碑铭记载,阿育王曾派遣宗教使团远足这些遥远的国度。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改变了阿富汗、中亚和中国诸地人们的观念。根据传说,佛教高僧早在公元前218年即到达了中国的国都。我们也从类似的历史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世纪中国著名将领霍去病就从中亚请来一尊金身佛像。正是在公元前2世纪,若干佛教经典由印度斯基泰人首次带到了中原王朝。毫无疑问,公元65年由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带领的佛教使团首次抵达中国。数世纪以来,来自中亚的佛教僧侣和师团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及其邻国宣讲佛教教义,通过中国宫廷内的僧侣与俗家弟子,佛教很快传播到长江流域,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擦擦"因体积小、造型精美、蕴含丰富的佛教哲理而成为中国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换句话说"擦擦"构成了一个微缩的佛教艺术世界。它制作方法简单,能禳灾祈福、积善业、方便修行,因此它的流传范围和数量也最为广泛。本文从外八庙馆藏擦擦的数量、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供奉方式等方面简要分析皇家寺庙供奉擦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汉地佛教寺庙中,除了北京雍和宫享誉盛名以外,佛教圣地五台山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黄教寺,庙名为十方堂, 也称广仁寺。十方堂,位于五台山寺庙群,这里古松掩映,四面梵宫, 旅游朝圣者一踏上台怀镇杨林街,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景致典雅的十方堂。所谓十方者,在佛教中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十个方位。意为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部包括了。 2004年5月,十方堂管委会主任卓尼·格桑热杰与全体喇嘛经过精心准备,成功地接待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的是新疆龟兹地区居民唐宋之际语言上从吐火罗语转为突厥语,所奉主要宗教从佛教转为伊斯兰教的进程.笔者通过对史料中所录新疆地区的地名的分析认为,今这一地区突厥化浪潮自汉代已经开始,其高潮是公元840年回鹘的西迁.文章通过对长安"七宝台"佛寺的研究,提出高丽僧慧超所见之龟兹汉僧大云寺的建立,当与长安的大云寺有关.笔者通过对蒙元时代初期史料的研究,认为迟至13世纪中叶,即在伊斯兰时代的早期,佛教在新疆南部地区可能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流派.它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流传千余年之久,对国内特别是对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西藏佛教又称喇嘛教,或称藏传佛教.本文试就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分四个阶段即:佛教传入西藏地方、佛经的翻译阶段;佛教再度宏传藏地、不同教派的出现和西藏地方化的佛教——西藏佛教形成阶段;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和黄教掌政阶段;解放后实行民主改革后及现阶段的西藏佛教,述说于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用木刻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书籍,无论是佛学经卷,还是天文历算,一律都是长条形的。与其他民族文字的书籍相比,显得别具一格。藏文书籍之所以要印成长条形的,主要有三个原因。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区。印度、尼泊尔和藏区的僧侣将印在贝叶上的经文带进藏区。由于贝叶叶面相当宽大,为了携带方便,僧侣们把贝叶剪裁成条,串以绳线,然后用木板一夹,背在身上。这样一来,长途跋涉,就无甚障碍了。到了吐蕃王朝末代国王朗达玛时期,佛教面临被毁灭的危险,朗达玛认为佛教是积贫积弱的根源,下令焚毁寺庙,驱逐喇嘛,令其还俗,同时没收焚烧一切书籍。他还故意  相似文献   

20.
拉先加 《中国藏学》2024,(1):40-49+210-21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寺庙管理从早期的堪布主导的管理制度演变为教派领袖主导的管理制度,再发展到活佛主导的管理制度,体现佛教教义和学经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受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政权、部落、土司等世俗政治的影响,对藏传佛教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管理制度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步入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寺庙管理实行了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围绕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寺庙的修建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后弘期和政教合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寺庙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