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文化彩色陶器的故乡,在其长达三四千年的彩陶工艺史中,先后形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彩陶发展中心。半坡类型的彩陶显示出中国彩陶的本土性传统;在以花辦状花纹为特点的大汶口彩陶工艺的影响下形成了分布极广的带有东方色彩的庙底沟类型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虽有许多庙底沟彩陶的因素,但它并非甘青地区仰韶人的发明,很可能是一批无陶的原始居民进入黄河上游谷地后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彩陶在考古文化中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在陶胚上用矿物颜料绘饰上各种色彩的图形,然后烧制定型后的一种陶器。最近,细读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并被该社评选为2003年度优秀图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泛论》(作者王国栋)一书,深感作者在彩陶研究和收集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作者对近年来中国彩陶的发掘、分布、类型、文饰的内涵、制作工艺、真伪的鉴别等研究成果,都做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新的描述和介绍,并从中国彩陶丰富多彩的纹饰变化入手,印证中国早期文明源头的多样性和远古神话的雏形。这些,都给读者勾画出了史前中国彩陶发…  相似文献   

4.
彩陶蛙纹、神人纹歧议评考邱立新对于原始美术的考释,引起学术界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彩陶纹饰涵义的阐述,迄今歧见百出,难有公论。其中之一,是对半山、马厂类型的折肢纹饰的演变原型的争议,过去研究者多数惯以半坡类型的具象蛙纹为源头,延续演变至马家窑中期,纹饰...  相似文献   

5.
彩陶艺术的出现,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个时期,其代表作有:1.鹳鱼石斧图;2.人面鱼纹盆;3.舞蹈纹盆;4.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相似文献   

7.
考古资料表明青海民和阳洼坡、乐都柳湾、同德宗日,西藏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地均有陶器出土,分别隶属于仰韶、马家窑、齐家、卡若、卡约、辛店等考古文化谱系。青藏高原是我国史前制陶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湟地区的彩陶文化更是享誉中外。青藏高原史前制陶工艺起初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为手捏而成,大约距今4 000年左右,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推广及游牧业的兴起,大约距今3 500年左右,青藏高原彩陶制作技艺开始衰落。青藏高原不同考古文化类型陶器各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前后继承、交叉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窜三苗于三危"的地望研究,是一个关乎西北民族发展流变的话题。以往关于"三危"地望的争鸣,以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在康、藏、卫三地及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者最有影响力。徐南洲"黑水即洮河"的观点,是能够符合人文地理学实际的。齐家文化陶器(包括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相对于马家窑彩陶,其历史时段、彩陶器形、彩陶图案内涵三个方面,均与马家窑文化陶器不符,比对分析得出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文化,不是马家窑文化的延续,而是戎狄部落的文化遗迹。故"三危"地望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和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蛙崇拜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文物,一是神话与民间信仰,两者互为表里.古蜀王国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蛙纹有着传承关系;蛙型金箔象征了蛙崇拜祭祀仪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蛙崇拜南传与彝族先祖由蜀入滇相联系.古蜀王国在源于马家窑彩陶的蛙崇拜南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立  韩琳 《东方论坛》2004,(4):128-128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运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等方面理论和材料上,有了不少卓有新意的成果.在审美发生学方面有了梁一儒、户晓辉、宫成波<中国人审美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艺术发生学的研究有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一些研究<山海经>的论著,如张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等.然而,以诗歌史的源头为本且立足于礼乐文化本位的研究,尤其是较为系统的专著,仍不多见.张树国博士的新著<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使这块难于开垦的土地又添上了可喜的新绿.  相似文献   

11.
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梅原猛先生认为森林思想是日本文化的原点,反思中国文化,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份额极少,而土地情结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气候温暖湿润,成为马家窑文化一枝独秀的前提;居民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彩陶器形的多样性;特殊的地貌形成特殊的群体心理,反映在陶器纹样上的绚丽多彩;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灾害的恐惧,简单和模糊的思维导致了宗教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儒学掀起了“第四次浪潮”,鲁迅研究界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很需要作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用主流话语的“先进文化”概念来品评和衡量“儒家文化”,就能对儒家的“第四次浪潮”做出科学的评价:历史上的“儒学”固然有它的价值,但后来渐渐地落伍了,它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年,最终让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列强几百年,所以“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不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儒学复兴论”也不可能在民众中引起反响。  相似文献   

15.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水洞沟遗址,是宁夏也是我国远古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各类尖状石器和刮削器是其代表性的器物;驼鸟蛋壳制成的装饰品,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体现了农业文明在宁夏的延伸,是仰韶文化西进过程中黄土高原化的产物。在文化内涵上,它们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同样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又各具文化背景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关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从文化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以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的论文论著更是比较少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从4部歇后语词典以及语料库和他人论文中所搜集到的1035条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的系统分析考察,探讨了人物歇后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有关人物歇后语进行界定与内容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对信仰的追求;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四、对女性的冷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及魅力,具有特色鲜明、批判继承、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内涵,已显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服务人类的魅力及良好开端,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和世界和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致使国学教育一度退出历史舞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及其在解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使之又重新崛起。为了使国学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1 9 3 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英文著作《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正式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集中批驳了西方思想界流传的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盲目排外”及“缺乏宗教情感”几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由于该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因此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人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在文化冲突中不断探索调适、融合中西文化,构建中国新文化的途径,并付诸政治实践,历尽磨难,终于产生了科学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革命结束了黑暗中的摸索,走上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