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晓雄 《东岳论丛》2006,27(6):129-131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与不同民族联系得更加紧密,然而国家民族的不同利益冲突与文化差异使得各种矛盾凸显,纷争不断。我国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又向国际社会倡导建构“和谐世界”的愿景。为此,世界各国必须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理解教育是对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本文在整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日本为例介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尤其是其中的"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民族认同"理念对日本文学课教学的启示.即在日本文学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民族主体性的同时抛开现今的文化偏见,以"当时当地"的文化视点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更真实地体会人类关于生活世界的"原初境遇",走出片面性和极端性,获得一种理性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3.
国际国内对学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欧美对学力的研究主要强调“三基”,又把学力与教育目标相联系,由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运动技能领域构成;日本对学力的研究由“知识累积型学力观”向“创造型学力观”发展;我国研究学力较晚,把学力划分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由于学力是运动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对学力的理解和规定是不同的,因而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力应该有新的理解和规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性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趋势。我国教育理论界从80年代末以来对“个性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试图对“个性教育”的研究成果作些综合和概括.希望能引起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一、个性教育的涵义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但“个性”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概念.对纠、性”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个性教育理解上的差异。在80年代末以来的“个性教育”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对“个性”及“个性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相似文献   

5.
伦理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了解,并从情感和意志上予以合“和谐互动”之目的的认可及支持的心理活动.同其他学科中的“理解”相比,伦理视阈内的“理解”有其自身的理解主体、理解对象、理解过程、理解动机和理解目的.社会交往中一些非重大利益冲突的化解、人际疏离的弥合、多元文化条件下一些不必要摩擦的避免等都诉求于理解的参与.在社会和学校实施或隐或显的理解教育是促进和谐交往的重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与刑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环境与刑法杨春洗,向泽选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和对不同的对象,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如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教育环境、国际环境,等等。但法律上所讲的环境保扩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中的重要理论如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均对“制衡”与“追随”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自威斯特法利亚体系诞生以来,历史上的许多国家在合纵连横中,均采取过“制衡”和“追随”的战略以维护本国安全.如果具体到国家行为,其追随的意图何在、追随的方式有何特点、追随结果和影响怎样?对“追随”理论的理解,不仅依赖既有的文本,而且还需要解读这些文本的“概念透镜”.本文旨在对“追随”理论进行探讨,围绕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国家采取追随政策的原因、方式、影响和效果,使我们对安全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中的这个核心议题有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因明”一般被解释为“佛教逻辑”.但追溯其在印度的渊源和传入中土、东瀛后的内涵,就会发现“因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史背景下,其所指是有所变化的.究竟该如何理解“因明”、“佛教逻辑”等词的含义,就要看是在何种意义下、何种思想背景下理解,不可一概而论.文章以因明的重要传承地日本为例,通过考察“因明”在北传过程中意义的变化,阐明玄奘所创“因明”一词在不同思想史背景中的具体所指,再现其千余年佛学研究的研究轨迹以及与汉地因明研究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达成“日常的要求”的“天职”感召发现,不同语境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本原性之间,不同演绎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多样性之间,不同张力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复杂性之间,存在深度相似、深层相联与深透相通,并为理解教育决不仅是“教育自身”之事,提供更为本真的思考和更为还原本真的可能。教育“日常之事”,怎样集聚起社会的诸多要素与诸多关系?“日常课堂”之事,怎样见微知著并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教育中的“日常学生”,怎样作为社会行动者存在并互动于多重社会?关注并做好普通持常的“日常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真实”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每天要做好的“日常课堂”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恒常”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始终要做的“日常学生”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常人”的教育日常努力。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分析和理解“过程论”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动态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此主要通过对“过程论”思想的解读,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过程论”思想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杨勉  郇瓛 《阴山学刊》2010,(4):111-116
"和谐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和谐世界"政策是"和谐社会"政策的国际延伸。"和谐世界"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秉承了中国外交一贯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新阶段的标志性话语符号。"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的观念代表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范式、国际关系未来的新憧憬。  相似文献   

12.
国际干预的扩张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旗号的“新干涉主义”和以“反恐”为名所进行的国际干预行动,都是缺乏国际合法性基础的国际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证实了教育民间组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角色价值与推动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借鉴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抓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及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机遇,通过立法,构建更开放的、更灵活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使更多具备社会性与国际性的教育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推动,与世界共享无国界、无边界的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杨柳 《学术探索》2013,(1):136-139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一风格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也才能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使之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生产、设计出更多的由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产品,到那时中国才会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着"学科逻辑"与"教育规律"相分离、"理论探究"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独立学习"与"协作发展"相孤立等方面的问题。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初步建构"解析式观课—协作式备课—答辩式说课—情境式授课—追问式评课"有机结合的"五课一体"的能力训练体系,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成长为智慧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合作型教师。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立足于培养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它自身已内含其特色。然而,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不明、培养模式不突出、课程设置与教育学专业雷同、实习实践环节薄弱等弊端,一直困扰着高等师范院校。纵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培养情况和相关研究,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都是其定位要求,彰显"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性"都是其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第四部分强调: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由是必然的认识";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强调认识的先决性和主题的永恒性,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大有异趋,是对后者实践观的"批评"。毛泽东讲的认识是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对理论的重新理解,就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认识和实践是双向互动、无限循环的关系,共同构成自由的尺度,用"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或世界新闻史的研究中,选取的对象往往因语言或文献原因而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当我们在做新闻史研究时,不一定完全依照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阿拉伯世界的新闻传播发展逻辑还应该遵循自身情况来定位,单纯地追寻西方和固守传统模式显然都缺乏充足的理由.单纯用西方模式来理解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业,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风险.  相似文献   

20.
对于“善”,学术界的观点始终不一,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学者讨论的话题。黑格尔关于“善”的思想在伦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善”一方面有主观性,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即对现实的把握和反思。作为道德的善,他强调目的性和目的性实现的统一;作为义务的善,也不是形式的抽象的规定,而是要经过特殊化的处理进入到个体的具体场景中的义务。总之黑格尔特别的强调我们应追求活的“善”,即主观要和客观统一起来。黑格尔的“善”对我们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