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庞跃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9-14
交通审美文化是彰显交通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结晶,是社会审美文化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审美文化以其丰厚意蕴、表现特征、系统结构,鲜明体现了交通审美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深入探析交通审美文化意蕴、表征、结构三个重要维度,不仅是对交通审美文化属性的深刻认知,而且是对社会审美文化体系的深刻把握.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析交通审美文化的三个重要维度,提出其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和实践参考的新建议,不仅是提升交通审美文化研究理论水平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积极引导交通审美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2.
张思永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6):96-101
中国现代译论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挖掘和整理,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三个维度——语言维度、审美维度和伦理维度。从历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的生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性, 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实践类型造就了维度的不同侧重; 从共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立体的主体框架。同时指出, 中国传统译论与中国现代译论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构性, 这就为我们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 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译论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做了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李红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87-97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 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发生过三个标志性事件 ,遂使思想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目前仍处于一个转型期。考察当代学术文化的演生 ,可以发现有如下变迁 :从单一信仰转变为多元价值 ,从激进主义转变为保守主义 ,从思想转变为学问 ,从人文转变为技术 ,从拿来引进到建立本位文化。展望中国学术文化的前景 ,可以预计有如下变动 :国际化 ,规范化 ,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杨伟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5-17
传统文化的基本维度是农耕一内向性、血缘一政治性和人生—修养性,这些基本维度在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后,不仅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而且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郭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4,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邹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2):84-88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本质特性:一是反思性与探索性的辩证统一;二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本质统一;三是人民性与大众性的高度统一;四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完美统一;五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体现,才使它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生态和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均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163-166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审美文化史研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导引;对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解决新世纪全球性的诸多普遍问题,开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奉献有益的行为参照. 相似文献
10.
徐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71-74
评述了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对审美的效应,并从大众文化全球性传播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构作审美探索,旨在从纵向发挥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从横向上实现大众文化的审美反思、审美自觉和开拓多元化文化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1.
梁念琼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175-178
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与学术共同体的生态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当前学术共同体浮躁和不端的现状已引发了学术期刊文化生态的危机。作为"守门人"的期刊编辑,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深深地感到对学术期刊文化生态失衡抗争的无奈。学术期刊文化生态的净化必须依赖学术共同体的生态治理,因此要改进学术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完善法律和学术规范,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提高违法违纪学术不良行为的成本。能否借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那样设立一个有作为的学术行为"交警部门"来管理学术共同体,优化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美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冰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5):18-21
建国 5 0多年来 ,美育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 ,有如下启示 :一、美育与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 ;二、只有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美育才会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和作用 ;三、必须大力加强美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四、美育要努力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当代中国美育虽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仍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认清美育的本质 ,从理论上、认识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才能把美育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对于马克思著作中与文化相关的论述,进行原原本本且结合当今实际与时俱进地加以研究,可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认识。"经济-政治"、"科技-生态"、"休闲-幸福"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当代形态的重要实践维度,立足现代实践格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基本价值、时代精神、当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的结合中,阐明这三个实践维度的精神特质、基本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现代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于景观艺术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念并在相应的作品中予以呈现。以当代西方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审美特性为研究主题,在现代时间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之美"置于时间审美的角度加以运思,介绍了历史质感的介入、多重线索的叠合、变幻无常的镜像等呈现形式,以期对当代西方景观艺术的相关作品进行时间审美意义下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孙成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69-72,97
大学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大学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当前,在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大学固有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正面临着被逐步消解的危险,大学的精神家园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危机。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6.
江玉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2):121-126
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既是对文学研究的发展,也是对文化研究的开拓。文化批评主要表现在文学的语境观和彰显文学的人文性和价值等方面。文化批评先驱诺斯洛普.弗莱和F.R.利维斯的批评思想都集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在经典文学以及文学教育方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在文化语境中观照文学、理解经典文学的作用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文学的人文性等观点,推动了文化批评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炳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1-4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众多文化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大思潮.大众文化是同传统的精英文化相区别的,其娱乐、消闲、商业性的功能大大强化,而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相对弱化.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化时代而出现的新型的文化活动方式,它使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文化,具有反抗性、多元性和相对性的显著特征,反对统一性、普遍性、本质性的现代社会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8.
王珍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0-5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跃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150-153
从本质上说,编辑实践即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审美体验,学术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其审美活动可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构成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的编辑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