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普查小知识     
《四川省情》2004,(6):28-28
什么叫普查?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详细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  相似文献   

2.
即将开展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融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基本单位等项内容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普查,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统计部门迎来的一场大战役,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配合这项工作的展开,让更多的人了解经济普查,现将我国的普查制度以及经济普查的有关知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通知》,明确了全国每十年要开展四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普查。从已实施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时间安排看,每次普查国家普查机构从成立到结束大约有三年半左右的时间跨度,省、市、县级普查机构三年左右,乡镇一级普查机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十年要进行四次普查,基本上已覆盖到了每个年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在基层(主要指县、乡二级)实施普查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相似文献   

4.
应云华 《浙江统计》2009,(11):35-35,38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广泛深入细致地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普查任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已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宣传工作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建议政府要加强宣传保障、创新宣传工作、持久性和新颖性不够等问题,为做好经普宣传工作,把握宣传进度、强化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5.
王立辉 《青海统计》2005,(11):12-14
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而开展的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建筑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四项普查的系统工程,是一次综合性的普查。具有周期合理、调查范围广泛、信息全面,组织协调难度大的特点。所以,加强对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研究,对于指导和完善下一步我省普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6.
普查作为了解和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普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是摆在统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普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确立普查的基础地位、建立普查常机构、设置普查项目普查内容、完善普查方式方法和加强普查立法五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建立了周期性的普查制度,目的是周期性地对我国的国情国力进行全面了解,为各级政府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普查面广、工作量大,在组织、普查方法、宣传、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每次普查的结果都存在误差。为提高普查的成功率,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融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基本单位等项内容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普查,与以往开展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项目,在组织模式、技术要求、数量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无可比拟,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国民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第二产业有比较完善的统计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9.
普查刍议     
普查是国家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某项重要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全面统计调走。它是一种重要的统计调查方法。它既可以提供反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又可以为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国情国力的统计合土,如人口普查、工业普生、第三产业普查等。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统计工作者的积极工作,我国历次告会工作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国家了解掌握国情国力起了重大作用。但是我们屯应该看到历次的普查工作屯存在不少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影…  相似文献   

10.
罗勤 《四川省情》2004,(4):12-12
1.中国一共进行了几次普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了十二次大规模的国情国力调查,其中:五次人口普查、三次工业普查、一次农业普查、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二次基本单位普查。 2.为什么要调整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普查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普查是对调查对象所进行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通常是用以定期取得如人口、产业等重要国情国力的统计资料。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耗时长、费用高,因而各国都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进行管理,有些已成为了国际惯例,如人口普查在逢“0”或逢“1”的年份进行等。但毕竟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具体的普查制度或普查体系也不完全相同。我国的普查伴随着统计改革过程,也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并已在新、旧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过渡过程中初步发挥了基础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普查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2.
《青海统计》2004,(9):14-14
国务院定于2004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认真搞好经济普查,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经济结  相似文献   

13.
《青海统计》2008,(9):6-7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决定以2008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我国开展的又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通过这次普查,可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  相似文献   

14.
《浙江统计》2006,(2):47-47
根据国家普查制度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6年底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又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今明两年统计系统的重点工作。2006年是农业普查的准备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农普办和统计局必须精心组织,齐心协力,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保  相似文献   

15.
严文杰 《四川统计》2013,(12):37-38
五年开展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为全面详细了解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状况而统一组织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为摸清“家底”、掌握国情国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各单位是如何看待经济普查呢?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工商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管局、彭州市丽春镇人民政府、成都市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相似文献   

16.
《统计与经济》2004,(3):1-1
国务院决定,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融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基本单位等项内容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普查,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统计部门迎来的一场重大战役。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3]29号)提出,国务院决定,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今后全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由于经济普查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涉及范围之广、参与部门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工作难度之大,都超过了以往各项普查。因此,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6年底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普查作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主要是为了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我国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统计》1996,(10):29-29
日前,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积极完成农业用地普查.联合文件格出: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普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为贯彻落实李朋总理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今年全国完成土地普查工作的指示和1996年5月9日国务院《听取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工作汇报的会议纪要》(国阅[1996]78号)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国发[1994]60号)的要求,全面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形成同一时点的土地详查成果以完成全国土地普查任务,是今年国务院交给的必…  相似文献   

20.
普查是国家为了详尽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统计调查。普查的组织实施是普查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按照惯例,每项普查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充实力量,如人口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等,但实践证明,并非每项苦查都非得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完成.有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取得的效果更佳。以基本单位普查而言,灵活的普查组织实施方法有助于普查时效、质量的提高。善本单位苦查的特点这次基本单位普查除了具有普查的共同特点外,有其区别于以往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