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礼宾工作的奠基人。他作为总理兼外长近10年,即使不担任外长期间,在中央也一直负责外交工作。他一向严谨细致,对礼宾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新中国礼宾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1954年4月~7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讨论和解决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多边国际会议,也是周恩来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外交部长身份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外交智慧,为推动会议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以外交手段推动热点问题和平解决的诚意、决心和能力,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提高了新中  相似文献   

3.
许知远 《领导文萃》2007,(12):53-57
如果你身在1976年、1977年,你很难不注意到邓小平。他在1975年的整顿行动令经历过10年剧烈动荡的中国人印象深刻。在逝世前的最后一次大手术前,已被注射了麻醉剂的周恩来,用最后的力气对邓小平说:“这一年多来你干得比我好,你比我强。”  相似文献   

4.
《经营管理者》2009,(10):13-13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表达了新中国摆脱屈辱外交的决心和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鲜停战以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形势是很好的,应该派一些同志去做外交工作,做外交就是做建设工作。”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
李景贤 《领导文萃》2011,(18):82-85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执政18年后猝然去世。邓小平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实现所谓“政党轮替”。陈水扁随即强调“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要在既有的良好的基础上,加强与各‘邦交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强调“改善与现有‘邦交国’的关系为第一要务”。[1]陈水扁及其“外交部长”田弘茂在各种场合重申:“我‘外交’政策系超脱党派之外,具有一致性与延续性,不因政权更迭而出现政策大转弯”,“我‘国’将持续履行所有对外签订之条约、协议或议定书”;“我‘国’所承诺之援赠及援外…  相似文献   

7.
杨栋斌 《领导文萃》2008,(12):54-58
1936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谈判艺术置身浊流.在瞬息万变的“西安事变”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显示了其超人冠绝的雄辩口才和严谨完美的外交才能。  相似文献   

8.
佚名 《领导文萃》2012,(11):73-76
经过了艰辛的努力和曲折的道路,中国外交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最卓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而这与中国领导人的个性外交密不可分……周恩来:美食为媒宴天下周恩来是新中国开国领袖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更是以杰出的外交家风范闻名。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美食发挥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黎红霞 《经营管理者》2009,(24):254-254
多边外交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走向外交的舞台的。这种外交方式具有多边性、相对平等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多边外交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国际秩序这种大背景下,多边外交的这些特点又从多种方面限制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10,(20):9-10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次主动出击。外交是原则,但也是艺术。中国“核心利益”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有效地向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1.
薛涌 《领导文萃》2006,(9):85-87
众所周知,布什上台之初,被国际社会视为“得克萨斯的土老帽”,大家对他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不敢恭维。但不管怎样,在他的任上,美国的国际空间迅速扩展,所设定的目标基本都能够达到。因此,现在应该冷静地解读一下布什外交上的纵横术了。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分管外交26年,到他逝世前,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他对外事干部有16字要求: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翻译工作.周恩来说过:"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没有翻译,办不了外交."要求译员们练好"三项基本功",第一是政治、政策基本功.他提出要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政治素...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渊源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科学含义及形成 “中庸”观念是儒家追求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中庸之道不仅能够当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而且还能当成解决国际问题的正确方法”(刘江霞:《中庸思想与现代领导艺术的提升》,《当代经济》2012年第2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无不体现着“中庸”的特色与实力.在“中庸”外交策略下,我国不但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也取得了时至今日的外交辉煌.中国这一特色外交也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14.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15.
正熊向晖,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后三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抗日战争期间,他曾被周恩来安插在"西北王"胡宗南身边,从事了12年的秘密情报工作,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保卫党中央。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开始了他20多年的外交生涯,曾以周恩来总理助理的身份,参与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首次访华。然而,在女儿熊蕾眼中,这位传奇人物却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不好交际、为人较真  相似文献   

16.
梁衡 《领导文萃》2013,(4):91-93
民国时期宋子文在蒋政权里任外交部长。国民党政府从成立到垮台几乎都是在风雨飘摇中,内忧外患,焦头烂额。弱国无外交,在这样的时候出任外长,应该说没有什么故事,但故事恰恰在他的身上发生。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美、英、苏三巨头在雅尔塔开会,决定苏出兵东北,同时默许外蒙古独立,实际是投入  相似文献   

17.
<正>核心提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辈外交发展道路和理论基础上,登高望远,勇于创新,外交开局、布局、格局体现了稳进、周密、宽广的特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新气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战略方面有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观与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8.
徐宁 《决策探索》2010,(9):76-77
所谓“加减乘除”,就是算经济账。周恩来历来重视算账,擅长“加减乘除”,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曾说,国家大,这个家不好当,领导者必须注意算账。 周恩来在1957年曾说过,“中国的物力,说起来是物产丰富,但是也不能那样简单地看”。  相似文献   

19.
赵静 《经营管理者》2011,(16):92+91
本文简述我国采取采购外交策略的某些实例,分析采购外交策略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出实施该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中国要合理使用外汇储备,保持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而采购外交是一个有效的支出途径,以经济促进政治。  相似文献   

20.
苏浩 《领导文萃》2013,(16):115-119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元首或高层领导人外交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方式。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也十分重视中国新任领导人的首次外访,并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