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怎样评价孟子的“仁政”学说?长期以来,史学界说法不一。今天,我对此谈点个人朕浅的看法。 关于对仁政学说性质的几种不同看法的看法 “五四运动”以来,为了适应反对封建主义的需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这场运动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对孔子孟子的评价是偏激的。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孟子仁政学说遭到了毁灭性的批判。这种全面否定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些奇怪的论点,不驳自破。下面仅就一些观点谈谈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打倒孔家店”,这是七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口号。它标志着“五四”一代人在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眼光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与先秦百家争鸣颇为类似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国数千年来树立起来的民众心目中的“上帝”(孔夫子)遭到空前的猛烈抨击,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人生态度、文化品格遭到前所未有的翻转。这样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这样一股全面反孔的潮流,在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和评价时,有学者认为“打倒孔家店”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应将“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正名为“打倒‘孔家店’”。这种用改变历史事实的方法来求证五四文化先驱者对孔子的态度与现在对孔子所做的科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动态、西方思潮、文化冲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局中,五四那代“不安本份”的知识分子,终于打响了本世纪初思想领域中惊天动地的第一炮。  相似文献   

3.
孔家店有出祖传的“拿手戏”这就是篡改历史。 看吧,孔老二一生呕心沥血地整理古书,修订“春秋”,大行其“拿手戏”,将人民缺吃少穿的西周奴隶社会,美化得繁荣昌盛,把孔老二自己这个拉历史车轮倒转的  相似文献   

4.
“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仁政思想的极好概括。“仁政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是孔子的“仁”学,“仁政论”是对孔子的“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极浓的民本主义色彩。本文从它的心理依据、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剖析。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轲(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年)是战国中期人,生于孔老二死后约九十年。他继承孔老二的反动衣钵,在很多方面进一步发挥了孔老二的反动思想,特别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孟轲发挥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了所谓“仁政”或“王道”的政治纲领,用一套冠冕堂皇的伪善词句,顽固地反对法家的政治改革,反对新兴的封建制度,妄图把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拉向后退。孟轲的“仁政”,不仅在当时起着反动的作用,而且成为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反对革命的精神武器。特别是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为了反对革命,复辟资本主义,颠复无产阶级专政,也极力吹捧“仁政”。“三家村”黑店的老板们,就曾打着“仁政”、“王道”的  相似文献   

6.
“王道”、“仁政”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两千多年来,从孔孟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从蒋介石到林彪,也都把自己装扮成“暴政”的反对派、“王道”的鼓吹者和拥护者。历史上真有超阶级的“王道”“仁政”吗?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杂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倘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终生求“经邦之礼”,在历史哲学方面提出诸多新见。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王船山历史哲学游离于“民主主义”和“儒家仁政思想”两种对立观点之间。而程志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基于翔实文献资料,围绕王船山的“历史观”和“资治论”、“合法性”与“正当性”、“政道”与“治道”等问题,经过透彻而严密的学理分析,系统诠释了王船山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历史定位,指出王船山政治哲学并非民主主义,而仍是传统的“儒家仁政思想”。此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纠正以往学界对王船山历史哲学之误读、误解,廓清学界的迷雾,为儒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打倒孔家店”的伟失先驱,是“打倒孔家店”这一场伟大斗争的杰出代表。他紧密地配合当时的现实政治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孔家店的反动阶级实质,有力地批判了孔孟之道的反动的现实政治作用,及时地粉碎了中外反动派尊孔复辟的反革命阴谋,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我  相似文献   

9.
仁政正义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义理念,有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以之审视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存在如下的非正义: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性而城市政府以“农”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资本”性而城市政府以“贱”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性而城市政府以“拒”待之。城市政府仁政正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惠及全体,不舍弃、不轻贱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任何人。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仁政正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应向现代转型与渡越。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政府来说,其正义性的突出要求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仁政正义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义理念,有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以之审视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存在如下的非正义: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性而城市政府以“农”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资本”性而城市政府以“贱”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性而城市政府以“拒”待之。城市政府仁政正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惠及全体,不舍弃、不轻贱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任何人。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仁政正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应向现代转型与渡越。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政府来说,其正义性的突出要求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孟子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孟子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思想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既是孟子仁政思想形成的动因,又是孟子仁政思想所探讨的基本内容。孟子以“仁政”为核心,形成和展开了他的农本思想、富民思想和商业经济思想。孟子仁政思想的两面性较充分地体现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论孔子     
一、批判孔子及其思想的反动实质1、所谓“仁政”“王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似文献   

13.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与鲁迅批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中,近几年有种说法,似乎鲁迅终其一生批的不是“真孔”而是“假孔”;甚至有的学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所蕴含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伟大历史意义也开始怀疑。鲁迅终其一生是批孔的,即使所批的是历代权势者捧起来的孔子,也与“真孔”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已被史实所证明。我感兴趣的倒是应该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探讨鲁迅终其一生批孔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5.
陆贾是汉高祖的“政治设计师”,他奉高祖之命而作的《新语》对汉初政治方针由攻转守、由武到文的转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陆贾的政治设计是从反思秦暴而亡、反对君主多为扰民、主张实行儒家仁政和道家无为之道开始的。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立论,从儒家仁政理想出发,梳理了“圣人之道”的历史流变,提出了“尚贤去佞”“进忠退谗”的政治要求和“俯仰进退,与道为依”的修身要求,将儒家的“道德”天命化为“灾诫”说,成为孔子《春秋》以天统君的“灾异”说到董仲舒“天谴说”之间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16.
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景帝前后近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相对繁荣的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这是农民革命的功绩,也是法家路线的胜利。林彪一伙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宣扬“让步政策论”,把“文景之治”说成是“让步政策”的样板,儒家“仁政的典型”。他们说,汉初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作了让步,“轻徭薄赋”、“除秦苛法”,造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抹煞农民革命的历史功绩,否定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他苏双碧文章认为,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内容丰富、庞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必须有批判有继承。文章分析了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特征,强调不能低估“打倒孔家店”的意义,并阐述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在革命和“救亡”...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政治思想,以仁政为其核心。如果说,孔子所创立的“仁”的学说,与政治还没有明显联系的话,那么,孟子之儒,则不但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放到极为显著的地位。孟子说过:“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均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孟子文只注明篇名。)看来,要认识孟子,就必须认识孟子的仁政观。本文打算就其具体内容及其意义,谈一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基础,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建设、道德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