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取得明显的成就,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是生活世界的美学,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对审美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最初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界定,发展为对审美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再演变为通过对跨文化审美感知的探询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与认知过程.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人类学理论演进的脉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思考为人类学的跨学科整合与学理上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美的视野来看,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风景.审美人类学更应强化自己审美的思路,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一般的文化人类学区别开来,才能突出本学科的审美的特性.在研究方法上,审美人类学也应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着眼,对残存文化进行富有特色地研究.  相似文献   

7.
"审美人类学"既有意识地不同于"文学人类学",也有意识地不同于"艺术人类学",因为"人类学美学"的重心是在美学上,"审美人类学"重心落在人类学上。审美人类学从具体的审美现象提升到美学的层面,这中间有好几个层次的跳跃。最早还是为了广西师大的学科建设,来做审美人类学的,可以说是从边疆、从边缘起步。这段时间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感到"审美幻想理论"对于说明中国经验是一个有效的理论,我想结合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来进一步阐释它,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它。  相似文献   

8.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审美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审美现象进行研究 ,努力在民族学、美学、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寻找新的研究资源和新的研究思路 ,从而奠定民族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一方面能在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上发掘新的资源 ;另一方面也能从新的领域、新的角度对现有材料作出新的阐释和评价 ,在推动民族审美活动发展的同时 ,推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并由此取得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善典范,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审美风格.从审美体验看马丽华的创作,可从中窥见她由一浪漫诗人成长为文学人类学作家的心路轨迹,也可观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烛照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就一起群发性的鸡眼部疾患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起鸡病的病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是单纯性眼型葡萄球菌病.疾病的发生与鸡舍卫生恶劣以及曾因罹患过传染性法氏囊炎而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单利 《回族研究》2011,(1):99-102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在8-9世纪,进行过以巴格达为中心的持续两百年的"翻译运动".其中将希腊罗马古典医学名著翻译并改造成为阿拉伯医书.拥有了古代西方医药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伊斯兰医药文化体系,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医学.古希腊罗马医学究竟何时怎样输入中国,是本文着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2 0世纪最后 2 0年 ,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的学术层次上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 ,是我们急功近利地使用了概论教育的方式 ,培训了大批没有学术素养的准研究工作者 ,他们的概论思维模式在带来学科的表面繁荣的同时 ,也危害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英、缅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终于让延续了六百年的王国灭亡了.本文在探求阿洪王国历史的同时也对阿洪人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审视他们是融入还是脱离印度的主流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在乡土社会中,“风水景观”是最难以辨析的,简单地将它置于“迷信”而剔除之,粗暴而办不到.科学并不是绝然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又具有包容的,探求事物规律的过程.更何况,风水观念和风水术事实上早已融化在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不乏独特的认知、经验、知识和智慧,是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19.
仪式与宗教学派研究聚焦于宗教的起源与仪式的本质问题,而仪式与社会学派则重视仪式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即仪式的社会功能.他们关注仪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如何去影响社会组织.他们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仪式,把高度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独门绝技,使人类学仪式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类学仪式研究在荒谬中寻找逻辑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  相似文献   

20.
The dissensual     
《Social Identities》2013,19(3):437-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