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洋政府时期中华邮政人事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澳门,这个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点,近5O0年来历经沧桑,本是中国的领土却长期处在外国人的管治之下。如今,中国任由外国列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历史即将迈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刻,澳门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我们应当从中国对澳门主权的丧失与复归中吸取沉痛的教训。一、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大约四、五千年以前,澳门就有中华民族的足迹。在商周时代,这里已为中国原始居民劳动和生息之地。近年来在澳门附近发现的沙丘遗址和石斧。石铸、陶罐、陶釜、陶豆等…  相似文献   

3.
4.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强租澳门后,我国明清两王朝仍对澳门行使行政、军事、司法、海关关税等权力,即拥有完全主权。至1888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签定后,葡人获得在澳门“永居管理”的权力,使中国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受到破坏,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丧失对澳门的主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祖国的强盛,我国恢复行使对澳门的主权,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北洋政府时期的私营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机公债为北洋政府时期私营银行超常发展的最大动因。业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它的危害 ,并有所抵制。他们不断调整银行发展方向 ,使之渐入正轨。一批现代职业银行家应运而生 ,以其全新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独立表现在制定了一套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法律典章;选拔了一批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司法人才;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中的公审会廨;严惩贪官,初步显示了独立司法的威严.其未能有效实施的表现是行政干预司法,军阀干预司法.原因是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缺乏具有近代民主与法律意识的司法独立的基础力量,缺乏近代司法人才.  相似文献   

7.
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4,24(3):181-187
在辛亥革命后文官制度紊乱的情况下,北洋政府通过建立知事试验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资格,通过建立分发、甄别、训练、委署等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程序。这些制度一方面承袭清制,另一方面也有所创新。由于政治形势动荡,这些制度没有能够完全得到实行,但体现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李玉副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02CZS007)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近代以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细胞,而企业制度则是指导与规范企业运作的“软件”。在近代企业制度中,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公司制被马克思称为“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北洋政府时期的企业制度建设在晚清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课题对北洋政府时期以公司制为主体的企业制度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全面研究,力求构建…  相似文献   

9.
黄逸平、虞宝棠两教授主编的《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一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问世了。此书是黄逸平教授继《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以后,又一本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我对此书通读以后,完全同意洪葭管先生在序言中所作的三点评价:一是资料翔实;二是史论结合,说理透彻;三是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评价是填补了北洋政府这一时期经济研究的空白。 此书整个章节安排是基本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历史,是比较合理的。但有以下两点可提出商榷:一是可把第三章混乱拮据的财政制度,同第二章外国  相似文献   

10.
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5):231-236
政府高层的提倡、社会商业意识的推广,使北洋政府时期国内的创业热潮较晚清有了新的发展,为公司制度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与社会土壤。《公司条例》等商事法规的制定,有助于公司制度的规范运作。作为北洋时期公司制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其结构要素包括发起人、董事与监察人、股东会、股份、股票、股息等多项专门制度。此外,无限、两合与股份两合等类公司亦均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与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形成了这一时期公司制度建设的丰富内涵。官商合办与中外合办是北洋时期两类特殊的公司建设方式,权力主体的异质性对公司企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公司制度得到发展,但合伙经营在不少行业实际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合伙股份的广泛存在和频繁交易,是低层次股份制运行的体现,是近代中国二元化股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黄庆林 《船山学刊》2003,(2):105-108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全面解构的时期。这个时期,军阀混战,派系林立,内乱不已,政局变动频仍。与这种政治背景相对应的,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这是继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局面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型时期。这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成因的。一、权威失落之后的迷惘与振作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威对于社会、人心具有重大的整合作用。人们遵从权威、服从权威,形成了思维定势以致思想趋同,缺乏创新与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2.
北洋政府时期,云南食盐生产虽然继续巩固了清末形成的滇中、滇西、滇南三片区盐业生产格局,但清代黑盐井在滇独大局面于民国初期已受到了强烈挑战,同时,盐产量总额也比清代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这一时期,部分大盐井和全省的总体盐产额都有较大的波动,而卤矿含盐量的变化、燃料成本的变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无疑都会影响到盐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总长是北洋政府时期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其学识、能力等对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和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教育总长产生过程和任职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教育总长的选任基本上秉承了"学问"和"道德"并重原则;政治派系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了教育总长的去留;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军阀割据和混战则是教育总长频频易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李玉 《江海学刊》2007,(2):227-231
董事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既对股东会负责,又受监察人质询、审查。董事会在公司上层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于公司中枢权力的运作模式,主要有董事会主导型、董事与经理联合主导型,也有董事会从属于经理型。北洋时期的股份公司普遍对董事当选的股份资格进行限定,体现了“大股东当政”的原则,即谋求股权与“治权”的相对平衡。不过,随着个人投资领域的扩大,形成了庞大的大股东阶层,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董事交叉网络,一人身兼多家公司董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事实上难以充分或直接履行董事之“治权”。也就是说,不少公司的董事只是大股东在公司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已。  相似文献   

16.
山西解州、安邑之间的解池(又称河东盐池),在清代是全国重要的盐产地之一。解池所产池盐又称河东盐、潞盐。清初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河东盐课“摊归地丁”改革前,河东盐行销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一百七十二个州县①。到嘉庆、道光时期,行销地区则稍有变动。由于河东盐“课以锭计,引以名计”②,课银五十两为一锭,盐二百四十斤为一  相似文献   

17.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新闻伦理思想较之于晚清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报馆记者和新闻学者自觉地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论证记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新闻伦理有了更为切实的指导性和说服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肃清有闻必录观念的流毒,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在记者道德修养中,特别强调大丈夫精神,鼓励新闻工作者勇于维护社会正义,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在社会责任上,更加强调记者要承担史家实录的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性和立场性为核心的新闻伦理观。这些新闻伦理思想在中国新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洋政府时期股份公司的股票制度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时期的股份公司股票在单张定额方面大致可分为一股、五股、十股、五十股、一百股等几种,也有的公司股票没有定额。绝大多数公司声明“股票概用记名式”,公司执行的是“人”、“票”并认的管理策略,对股票的转让具有较多限制。与“记名股”相对应,也有一些公司设置了“无记名股”。北洋时期股份公司虽然对股票有种种限制,但并未阻挡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和特殊商品的社会流通。股票流通的主要形式包括抵押与交易。不过总体而言,华商股票交易并未成为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沪浙商是北洋政府时期上海最活跃、最具实力的慈善力量,他们不但在旅沪同乡中开展各种救助善举,参与本省灾害救济等慈善活动,还在上海积极创办各种慈善团体,并以上海为中心从事全国性的慈善事业,在上海慈善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丁丽 《北方论丛》2015,(6):98-102
中国的劳动立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洋政府时期。这一时期,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政府相继出台了工厂法、矿山交通劳动法、工会组织法、劳工福利法等方面的法规。这些劳动立法,从理论和制度层面上来讲是一大进步。然而,北洋政府制定劳动法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抑制工人反抗,调和劳资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并未想从根本上改变劳工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及其社会地位。因此,北洋政府时期劳动立法的实施成效欠佳,其制度的建设意义远大于对工人保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