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青年眼中彼国形象的民意调查看,中俄两国青年互认程度较高,对两国关系现状比较认可,对未来抱有良好预期;地缘位置、认识方法、情感、语言文化和美国等是影响中俄两国青年互识的五大因素;我国应通过加强自我认知、加强对象国研究等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俄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区域与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中俄在当前国际舆论话语体系中并不占优势,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影响力与其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在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两国在经济、文化、能源、运输等多方面展开了合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为了干扰中俄互惠合作与发展进程,凭借其强大的媒介霸权,频频向两国施加舆论压力,公开传播关于中俄的不实言论,使两国国际形象受损,导致某些发达国家以有色眼镜看待中俄发展.这不仅不利于中俄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两国推动区域与国际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俄要想在国际社会树立正确形象,传播自己声音,就必须在媒介领域寻求合作,抵抗来自西方阵营的舆论压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国际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俄石油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久未妥善解决的问题。国家的能源架构、所有制形式、外贸政策是其国际石油合作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石油改革历程的阐述,剖析了中俄漫长多变的国际石油合作进程,提出了加强中俄石油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中俄两国是邻国,两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两国旅游经济关系大体处于相邻而有序,相交相知的。中俄两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进一步的了解、深化和升华,这个过程与历史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和连接,在其中孕育、发展并壮大。它作为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关系,同时折射出未来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是近代中俄两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就两者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作了比较,指出:一方面两者都在客观上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以及两国中央政府对外开放意识与两国对外部世界开放程度的不同,两者在改革的内容、性质及客观影响方面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比较中苏两国在1950年和中俄两国在2001年签定的两个条约,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特点及宗旨.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价值观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定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虽然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信仰淡化、价值观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周恩来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优秀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对青年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具有恒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对外交往能否顺利成功进行,取决于交往者能否准确掌握和运用对方的礼仪。两国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惯和交往礼仪,能避免相互的矛盾冲突,使交往在有礼有节中顺利进行。因此,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各国习俗和礼仪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习俗在人生价值观、等级观念、男女社会地位以及交往礼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中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  相似文献   

9.
青年阶层固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正常有序的社会流动受阻。青年阶层固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如改革后遗症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青年阶层教育条件不平等以及依法治国没有完全落实到用人单位等。要解决青年阶层固化问题,主要应该借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青年正处于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和平台,网络交往在对青年人际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当从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道德教育和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人际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及其基本状态,是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也是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过程、方向、目标的性质、特点的新视角.回顾和反思新时期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显而易见: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首要的时代性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主题性属性;执政党和政府的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战略目标性属性;人民性(以人为本)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价值性属性.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文化记录着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 ,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 ,是市民阶层心智的结晶。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文化模式 ,造成了对市民群体的消极导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阻滞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是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是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探寻各类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力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是新时期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实现反腐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探索,也是我国当前廉政建设亟须重视的现实课题。社会组织、网络力量、公民精神等社会因素迅速成长,构成了我国现有反腐模式得以再次转型的社会向度。反腐模式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嵌入将形成多元主体、多元手段及多元监督的反腐格局,这对创新反腐模式、推进反腐工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社团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在公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高校社团的建设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换社团工作方式,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及学生自组织的大量出现,对高校社团增强工作有效性、活动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定位,努力成为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补位者,维护高校安定稳定的参与者,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道德生活也已经超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反思阶段。与之相应,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内涵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得以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期间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极其敏感。通过对全国7个省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青少年生活的日常环境入手,试图对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问题与引导作出回答: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性化、多元化呈现,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既是体制变革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变革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逐渐由传统的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转变。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分析其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价值观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转型改变了原有的支撑理想信念建设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导致了发展中的人的价值观的重大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的研究,必须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社会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处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按照资本主义民主、宪政原则对其司法理念和制度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由于中国亦处于转型时期,历史上苏联的司法制度对中国曾产生重大影响,关注俄罗斯司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