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仲夷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价值观,指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实践经验是制定政策与理论探索的依据.他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对实现人民群众富裕安康作了大量论述,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富裕论.他坚持主张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阐述了不少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和而不同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3.
对价值观的文化功能的讨论基于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当今时代全球化的现实;二是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价值观的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价值观形成和发挥功能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文化“化人”的过程.价值观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评价与导向、规范与约束、教化与凝聚、文化整合与驱动等方面.探讨价值观的文化功能,有利于加深对文化重要性问题的认识,增强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在创造着人类。人类在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文化所制约、所引导。暴力与文化,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暴力文化这种现象到底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无庸置疑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体形态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不同主体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别和对立,并具有不尽相同的现实利益、需要和能力,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产生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的个性、多样性不仅是普世文化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相对于普世文化价值观,它本身也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和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在多元民族文化与普世文化价值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丰富发达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寻求最低限度的普世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刘燕 《学术论坛》2013,36(1):211-215
从纵向看,审丑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常用概念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从横向着眼,审丑文化视域辽阔,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审美与审丑是辩证统一的,丑依附美而存在,审丑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审丑文化过度泛滥是具有时代根源和社会语境的,其中网络技术、阶层分化、商业利益是主要推手。作为时代信息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审丑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精神,需要开拓多种渠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丑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具有推行价值规范和建构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当前,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重要环境、塑造的主要场域和建构的有效载体。微文化对人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但其去中心性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模糊化、商业性易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化、泛娱乐性易导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平庸化、碎片性易导致大学生学习价值取向感性化。面对微文化价值存在悖论的现实,实践中的应对路径包括:加强引领,掌控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空间;搭载快车,构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平台;关注诉求,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互动;形成合力,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伴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形成,此外,市场经济因素的驱动,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填实等都成为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孕育的网络快餐文化的多种形成动力。网络快餐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易变性、娱乐性、商业性、互动分享性等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网络的传播内容、方式又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观等具有某些契合性。因此,在此条件下,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需要社会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给予指导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旷勇 《湖南社会科学》2005,22(5):158-16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诸多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面临物质追求至上、不良社会思潮活跃等社会问题。红色文化作为抵制物质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思潮的"天然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价值导向、道德感化、人格激励的作用。并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普通群众"寓教于游"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育人载体。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还能通过丰富培育形式、迎合受众喜好、适用多种群体等优势发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文化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党建工作,就必须严格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增加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量,带领职工群众使企业走上健康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生产。因此一切经济关系都应该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基础和解释。基于此认识,文章提出劳动过程的一般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知识,是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拓广。文章具体分析这些要素,特别是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提出每种社会生产都有一个第一要素或决定性要素。它决定社会生产的性质和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是首要产业。文章最后就劳动过程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解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知识成为生产过程的决定要素将开创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论唐寅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寅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文人,他有加入官僚阶层的机会,但作为市井平民后代,唐寅加入体制的行为却具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他对国家体制并无天然的归属感。当他与国家体制发生矛盾时,便表现出较强的离异倾向,并会从个体角度对传统观念、官僚体制、社会成规都提出尖锐的质疑和激烈的批判,而对个体生命、日常生活则表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唐寅的这种人生态度对明代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对明中后期知识分子思想生活影响之大,差堪与王阳明相比。  相似文献   

16.
赵霓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06-1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科技对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河南文化事业进一步的发展,要靠文化科技工作的切实加强。第一,要提高对文化科技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要在艺术、文物、图书馆、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加强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促进河南文化科技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形成新的经 济发展格局。宏观形势的变化对河南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河南经济发展 要有新的思路。要深化改革,调整战略,突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构筑自己的经济高 地和人才高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 ,中国目前已形成了海、陆、空口岸 ,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口岸经济应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增长点。口岸经济是一种复合型经济 ,它是以口岸为核心 ,直接或间接依据托口岸而存在和发展的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的经济类型。实践表明 ,口岸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强化口岸经济意识 ,树立大口岸观念。  相似文献   

19.
辽河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民族精神鼓铸了辽河文化。辽河文化具有明显的早发性、很强的兼容性、卓越的独创性、持续的向心性、不断的赶超性。辽河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激活了中华文化中的积极因子,遏制了文化混沌和政治腐败的趋势,净化了世俗委靡、怯懦、虚伪和狡诈的品格,叠加了民风强健、清新、豪爽、刚直、勇敢等异质因素,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复兴、更新,使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整合与发展,走向新繁荣。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