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剧追求目的无外乎诗或史.历史剧追求诗意是正当的.史剧用戏说的方式去复述历史,符合史剧历史戏剧化的艺术规律,是历史剧追求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百年史剧观念,戏说与仿真争执不断.但是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解放,艺术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被加以严格区分,史剧创作的戏说因素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
吴卫华 《云梦学刊》2006,27(5):40-43
历史意识对历史叙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历史意识的匮乏而使得当下不少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了误区。长篇电视连续剧《屈原》的审美追求负载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既表现在电视剧的主题内涵与人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的高等契合,也反映在历史叙事的艺术形式追求和当代审美理想的一致性上。文本的话语精神彰显出了当代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意识,为历史剧创作留下了诸多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解放区"旧剧改革"的代表作之一,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遵循有关意识形态的要求,将现实认知寄寓于历史之中、借历史题材的书写表现了现实需求。除为解放敌占城市提供"策略教育"外,它还宣传了阶级斗争理论和唯物史观,弘扬了整风运动所倡导的调查研究的精神,从而从"内容"到"方法论"方面均拥有了相当丰富的现实意蕴。剧作以历史题材承载现实意蕴,从而使历史剧服务于现实,这突出地反映了解放区前后期文学对现实性品格的一贯追求。在解放区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以历史题材的创作为现实服务,是解放区文学拓展服务现实的题材领域、强化现实性品格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应该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长期以来,由于清宫戏的热行,"戏说"历史已成风气,对历史人物的随意虚构和编造现象日趋严重。失实的翻案,漫画式、符号化的人物塑造,导致观众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误读。历史剧创作在坚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应该建立与历史文本相适应的史剧理念。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相似文献   

6.
历史剧的创作是否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是明清戏曲理论家的重要批评话语.由于缺乏与当今相对应的历史剧概念,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照史实录、写意虚构、虚实结合等创作观念,具体地探索了历史题材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关于历史的文艺作品很走红.电视剧、电影、图书一窝蜂地涌向了历史,摆满了我们的银屏、银幕和书架.但是,平心而论,历史类文艺作品好的并不多.为什么?因为作者大多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由于准备不足,没有能力创作出好的历史类作品,或者在创作中从来就没把历史当回事,只能以戏说了之.惑乱视听,渎人耳目,误人子弟,莫此为甚.也许,他们是创作高手,善于做戏,善于写人,善于煽情,但是偏要往历史堆里搅,结果,一下子手就臭了,除了一些作品侥幸骗得满钵满碗外,大都成了转瞬即逝的文化垃圾,文艺史上不会有他们的位子.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从来不看历史剧(小说),因为他们不愿意被骗,不愿意自己仅有的一点历史常识也被搞乱.  相似文献   

9.
一、从历史到历史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籍港瀚,保存完好。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和题材。把历史改编为历史剧,早在元杂剧就已开始了。但直到今天,这个任务完成的情况,比起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来,只是凤毛麟角而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深刻的认识了中国的过去,才能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只有深刻的认识了过去和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预见未来。因此,把历史改编为历史剧,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系统整理和总结过去历史剧创作的经验,作为今天从事历史剧创作的借鉴,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美术题材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由于创作主体在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因此,中西古代美术发展的轨迹不尽一致,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意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注重自然寻求超越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发达的根本原因。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美术传统的影响和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以人物(包括人体)、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代的艺术家应从古代艺术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不仅注重题材选择,更注重作品意蕴的开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贵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