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房地产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地产制度的改革。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是: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为有偿、有期限、可以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其目的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房地产市场,是指城镇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交换活动的总称,也是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合理流动的场所。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租赁权、划拨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市场中的土地使用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是指房地产市场中…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正处于一个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转化的阶段 ,问题较多。必须防止认识上的三个偏差 ,全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 ,配套熟化土地 ,实行土地招标拍卖 ,加强对土地收益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本上已经从政策上解决了土地使用权流动的障碍 ,但是土地并没有按照政策预期流动 ,反而土地抛荒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土地使用权流动的内生机制不完备 ,土地流动的财产制度、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体系、土地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等方面存在着缺陷 ,这就需要完善土地使用权流动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 一、房地产市场 所谓房地产市场,就是以房地产作为经营和交易对象的市场,包括:地产开发、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房屋建设、买卖、租赁、抵押等。它既可以是商品市场,也可以是要素市场。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恰恰要求土地要有偿使用。土地的使用也必须按严格的资源与效用关系来考察,因此形成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市场。派生地,地产开发也市场化了。房屋比土地更接近市场。房屋的所有权并非长久永恒,不仅有自然界限,而且有经济界限,所有权  相似文献   

5.
理顺地价关系减少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简论房地产中的城镇土地价格倪小明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一种资产,不仅可以生财,也可以积资。城镇土地作为国有财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了有偿限期使用土地和房屋商品化,使国...  相似文献   

6.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户籍制度总是与一定的土地制度相适应。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生成上的交互性和目标上的共同性,二者共同起着控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户籍平等、迁徙自由,但土地集体所有是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宗旨的制度性障碍。土地集体所有使农村形成一个个集体利益共同体,户籍是确定集体利益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导致人口在农村的横向流动与城市向农村的纵向流动不可能。故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实行联动,可以通过重新界定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范围实现城乡户籍的平等与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7.
永佃权制度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适用的一种土地制度,其作为抗战时期特有的一种土地使用制度,对于稳定租佃关系、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有其独到之处。目前,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已呈现诸多缺陷。我们可以借鉴抗战时期的永佃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永佃权制度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适用的一种土地制度,其作为抗战时期特有的一种土地使用制度,对于稳定租佃关系、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有其独到之处。目前,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已呈现诸多缺陷。我们可以借鉴抗战时期的永佃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动作为激发农村社会活力的主要因素,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在地方政府“卖地财政”和村庄集体经济“空壳化”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村民自治的落实不到位,违背农民意愿和存在矛盾隐患的土地流转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本文在对F村土地流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土地使用政策阻断了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基于竞租函数理论和同心圆模型提出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指出通过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地紧张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土地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是企业会计核算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西方国家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我国本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只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入帐核算,这种作法已经沿袭了多年。笔者认为,无论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如何,只要将其记作资产,它就应归为固定资产或有形资产。一、土地资产的计量目前,我国土地资产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三种,即划拨、出让和转手交易。根据法律规定,所谓划拨方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国家将土地交付其使用;二是将土地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  相似文献   

12.
"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村代际流动背景,从理论角度分析农村子代人口流动对父辈土地流转影响的作用机理;借助2015年中国健康养老与追踪调查数据,采用两部分模型(Two Part Model):Probit模型探究子代人口流动能否推动父辈土地流转行为发生,Tobit模型分析其对土地流转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子女受教育水平、非农户口、流入城市等级和收入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父辈土地流转;并通过分组回归发现,农村代际流动对父辈年龄差异群体、子女数量以及居住养老方式差异群体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为此,应当根据农村地区差异和实际发展水平,加强教育建设,推动社会公平,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增强代际流动性,进而推动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4.
土地的空间固着特性与人的所有权心理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土地法因此经常表现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土地的公共职能与经济属性、个人使用与公众利用之间的不同追求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土地价值的多重性决定的.将土地产权设为公共所有可以协调土地多重价值与"所有"心理之间的关系、可以限制制度冲突的空间,从而保持制度的稳定,以此平衡土地的多重价值并及时对制度的发展方向做出调整.《民法典》因其稳定性和权威性而对较为成熟的规则作出规定,但"特别法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却是一项新的制度.土地公共所有及其主体归属的理论仍需进一步沉淀.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土地物权立法思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土地与农村土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土地可分为非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土地等几部分。鉴于中国的国情,作为农村土地核心部分的农用土地,与农村土地的其他部分(如建设用地)不同,在进行农村土地物权立法时,应该对二者予以区分,分别规范。农用土地所有权应维持现状,由国家统一立法规定,坚持集体所有;农用土地的使用制度应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由省级地方立法予以规定,全国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农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土地使用权抵押是确立不久的一种新的法律制度,已有的立法规定尚不系统、完备,理论上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在实施这一法律制度中,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所以,本文就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有关法律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一、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性质《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是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的对土地使用权折价或者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土地使用…  相似文献   

17.
把草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产业来开发,关键是要看种草与种植农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的比较优势如何,同时还须有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坚持科学规划,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机制,综合地开发利用,其结合点在于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自由流转,依法种草,强化法制管理,真正把草地建设、保护、管理工作搞上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企业使用土地制度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符 ,亟须加以改革。改革的方向只能是政府在实施管理时变行政行为为经济行为 ,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的使用制度 ,把市场作为土地资源在企业间配置的有效途径 ,从而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 ,充分发挥这一有限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上海公墓土地需求,并对该系统进行一些相关的政策实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减小单位墓穴占地面积和缩短公墓用地使用年限,修改相关政策法规,可以大大降低公墓土地的需求量、节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20.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