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老子思想中符合生态伦理理论的分析,从三个角度探寻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即“平等”、“无为”和“节制”,并结合历史与现实,阐释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平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等一系列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德伦理观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老子对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的批判与否定的分析 ,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老子道德伦理观共有三个来源。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则建立在“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认识方法之上。老子坚特自然主义的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自然平等 ,不求独尊 ,原则是顺从自然。其价值判断准则是效法与回归自然 ,因而主张谦下自损 ,知足不争 ,弱用弃智 ,守静不辱 ,无为无欲。老子自然主义道德伦理观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精神内容 ,又起到了对正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某种制约和调节作用 ,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自认她在写作中会尝试回答一些道德观问题。《接骨师之女》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三代女性、两对母女”关系变迁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女性情感历程的宏伟画卷。女性主体失语、伦理关系失序,既是关怀伦理声音式微的表征,更是两种伦理观(公正伦理观与关怀伦理观)之紧张关系的表征。《接骨师之女》集中揭示了关怀伦理观的独特内涵,充分说明了关怀伦理观对于解决个体间冲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有助于消解公正伦理观一统天下的认知格局。《接骨师之女》从文学的角度描绘了以“爱”为纽带实现“真”与“善”的统一这一根本伦理命题的现实可能性,并赋予“书写”、特别是女性“爱”的书写以特别的伦理意义,具有呼吁人们重视关怀伦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老子伦理哲学要点:1.以“自然”为伦理的基础和普遍合法性前提;2.不假名教,弃名教异化而从实;3.确立纯粹道德主体;4.建构宇宙伦理学模式。老子的伦理学思想对建设当今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现在进而考察王氏前期伦理观的某些实质内容。叔氏云:“必然是自然(按,包括自然人)的王国,自由是仁爱的王国。”总的看,王氏的伦理观就建立在这个“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之上。他根据的仍是康叔的伦理学说,而他的相当深固的封建伦理教养与当时现实政治的压力,以及他的一贯求实的治学态度,决定了他在接受和运用康叔学  相似文献   

6.
老子从自然界的物性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天道”出发,抽象出中国独特的唯物哲学概念道,在叙述“天道”特点“无中生有”之后,根据万物平等观提出“道法自然”并演绎出社会伦理“人道”和“科技伦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科技伦理的发展态势——以几个重要文件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在当代国际社会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伦理被视为科学的内在本质,而责任则成为科学伦理观的核心,这对科学家本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在国际社会的一些重要会议及其文件之中,以此类文本为案例,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于科技伦理的基本倾向以及科技伦理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地作为华夏古农业文明创世纪的文化核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石的农业活动所本初认知,其农业伦理学蕴意深厚,总结为"厚德载物"。地上的农业生物因天候的变化,感受旱涝、寒暑而相应改变其生活和生产状态,这种信息的传递层次老子表达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逻辑,将自然置于伦理观的最高层,是道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农业地境的伦理解读含有四重要义:一为地理地带性的伦理学认知,二为地境的类型学之伦理认知,三为地境的生态学伦理认知,四为土地耕作之伦理认知。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多层结构,多层结构之间发生系统耦合而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农业的多层结构将引发结构简单扁平的传统"农耕文明"伦理观趋向结构丰富厚实的现代农业伦理观,这将为中国现代农业文明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加剧,环境问题受到全球各行业的重视,建筑师的环境意识也逐步加强,环境伦理因素正成为新时代建筑创作的责任和目标。论述了环境伦理观的生态转向对建筑创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了建筑创作相应的价值取向,即:生态美的建筑伦理观、自然美的建筑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直觉超越的现代抽象思维价值,无为而治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为而不争的现代道德文明价值,贵生素朴的现代科技文艺价值,天人合一的现代可持续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的普遍性与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 ,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 ,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界就越广阔。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方面来说 ,人的普遍性表现在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的规律 ;而对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的规律的认识与正确运用 ,是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的。人的普遍性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人在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所表现的普遍性同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既是先秦儒家和道家讨论的中心论题,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首要问题.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和养备动时、强本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而道家则师法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不为物役,明确提出了主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知常日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之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原初生活背景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分裂性追问理路及意义本体论构架。由此 ,道家和儒家确立起在实质上互补或殊途同归的各种具体悟性化思想和社会管理尺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其价值的主要体现:记述了诗人与道士的交往,为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新的领域;记述了天台道教的实践行为,为研究天台道教提供了珍贵资料;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高度重视,强化了人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在和谐;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以人为本,主张“天人合一”,倡导环境保护;佛教以“缘起论”解释宇宙万物,主张一切皆有佛性,关心环保;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华,不但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道家的宽容伦理思想包含追求平等和抵制专制的民主精神,主张虚静、博爱的内在修养与人际原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宽容理念等基本内涵。传统道家的宽容思想夹杂着对人类道德理性能力的否定,对人类主体地位的弱化及对人类积极进取人生意义的抑制等消极成分。实现传统道家宽容伦理思想的现代性转型需要高扬人类理性的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宗教化的尝试首先是对道家天道观的继承与改造。它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和当时盛行的儒学神学化的思想,将道家的道本论、生成论转向元气生成论,由守道走向守一,由天人感应进至天人一体,试图通过道术合一实现人合于道,从而初步构建了道教的理论基础。此外,《太平经》理论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了其思想来源的多端,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