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以顺德自梳女为例,探讨自梳女的成因及社会现象。对“自梳”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自梳”与同性恋、非婚现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自梳女”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的独身女性群体。清末民初,自梳女纷纷出洋,到新加坡打工,成为移民一族。本文在自梳女移民新加坡经济动因基础上,主要从文化调适角度,探讨自梳女与新加坡华人文化的融合关系,即她们在异地他乡背景下,如何能够恪守自己终生不嫁的誓言,保持自己“冰清玉洁”之躯的方式、特点和效果。自梳女文化调适的成功经验,对现代社会南下珠三角女民工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自梳女”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 ,兴起于明代 ,盛行于清代 ,是当时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畸形的反抗。其形式有三 :义结金兰、独身终老和不落家。这与珠三角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丝织业迅速发展有关。它与西方的同性恋不同 ,但与现代妇女的非婚现象却有点相似。今日珠三角女工大批云集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自梳女     
朱千华 《今日南国》2009,(14):64-66
关于神秘的自梳女的种种传言,我也是来岭南之后,陆续听到的。这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她们年纪轻轻就盘起一头长发,清心寡欲,吃斋拜佛,终身不嫁。为此我曾特别寻问岭南女作家黄美英老师。她肯定地说,自梳女至今仍存在,当地人都称之为姑婆。岭南有好几个地方都有。最著名的,在佛山市顺德区。那个地方,叫均安镇。后来,我又听到了关于自梳女的许多故事,越发觉得神奇,决定去寻访一下。  相似文献   

5.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从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因它产生于彝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火草烟”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明朝初期,江西弋阳腔传到滇南,再与石屏彝族的“草曲”相结合,并冠以“海菜腔”这一美名。海菜腔在“吃火草烟”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得到了广为传播,创造、发展。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汉字“归、家、室”所反映出的婚嫁习俗 ,说明这些婚姻形式主要是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年代 ,它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要形式。该形式以男权为主 ,女嫁到男家。女以有夫为有家 ,男以妻为室为家。并非人类社会学家所论述的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偶婚制 ,即婚姻关系不确定 ,男到女家的走婚或夜访婚形式。  相似文献   

7.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契丹“再生仪”中所立之三歧木,乃是女阴的象征。“再生仪”是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原始崇拜仪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再生仪”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欲战胜死亡的威胁,求得永生、幸福的一种宗教心理。在契丹故地辽上京临潢府一带,至今仍有“再生”习俗存在。  相似文献   

9.
王鸽群 《今日南国》2010,(15):10-12
“你们真幸福,享受的文化生活不亚于京城,不出村门就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桂剧。”“是呀!我们村不仅爱演桂剧、爱看桂剧,而且这种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近年来“女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女书”是不是一种神秘文字、“女书”文体的分类、“女书”研究的方法论、“女书”的多学科性和“女书”的文本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女书”研究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水平来说,目前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要实现建立“中国女书学”的学科建设目标,还需要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12.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男”、“女”和中心词语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有几类词语因其语义侧重点不是性别特征 ,不能与区别词“男”“女”搭配。能否与区别词“男”“女”搭配 ,这是汉语词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的“性”。这种搭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 ,取决于社会心理和语言使用习惯 ,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尧天 《山西老年》2014,(2):50-51
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国各地也各有特点。作为“文献名邦”的阳泉,元宵习俗最具有本地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宁波城区古建筑具有分布比较集中、类型多样和明显反映时代特征等特点。目前,宁波城区对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古建筑妄加改造;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忽视对古民居的保护;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建设性”、“开发性”破坏以及旅游开发商业气重,缺乏文化特色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宁波城区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注意对古建筑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协调现代建筑环境与历史环境和对古建筑进行重新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16.
近代华北地区的溺女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溺女习俗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陋俗,此项习俗盛行于近代华北地区,从其盛行地区、被溺女婴数量来说都令人惊叹!这种行为发展成为一种风俗,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而且溺女习俗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一世纪的北朝民间“婚恋”歌辞的研究作了简略而精审的评述 ,然后就北朝诸民族语言的翻译问题、婚恋习俗问题和婚庆仪式等崭新的角度 ,对北朝民间“婚恋”歌辞作出实事求是的论述 ,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2):F0002-F0002
张苇(1974-),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在读。多次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代表作品有东湖黄鹂湾一水云乡景观设计,东湖刘备郊天台景观设计,东湖“绿色港湾”景观设计。黄鹤楼古建筑室内设计等,作品曾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最佳学术奖,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相似文献   

19.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有着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直至现在仍然极其完好地保留了其原始风貌,长盛不衰。对“跳丧”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并从得天独厚的传承环境、坚实的传承支点和正确的传承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