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端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经诸多学者努力,形成为基于一系列理论假设的理论体系。所有这些假设,与其说是理论性的,不如说是事实(史实)性的,其成立基础客观可靠。将经典现代化理论指斥为“西方中心论”之文化观,不仅有失偏颇,且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企图取代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依附理论的明显缺陷及其所致的脆弱性,昭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依附理论是发展社会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主要是在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理论到乐观的依附发展理论的演变 ,古典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发达的发展” ,依附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和依附相联系的发展”。依附发展理论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方法改进、范畴扩大、领域拓展、理论修正、意义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依附论在战后非西方世界的道路选择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代表着一种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挑战和替代方案,其理论目标在于探索造成第三世界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寻找摆脱不发达状态的最佳路径。依附论在思想渊源上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关联,它借助了结构主义发展学的中心—外围模式,提出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导致落后国家对外依附的基本假设,主张走或激进或改良的非西方发展道路。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中,依附论过于强调外因作用的单向理论图式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悄然退出了主流的学术舞台,但是其理论本身和曾经有过的影响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反思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理论除了革命论和社会论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后者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决定了整个理论的形式;同时,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是肤浅的,主要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前苏联的经验,进而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若干矛盾而最终导致了这一理论的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6.
再认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民族问题的几个基本点,即民族的历史性、特征性、平等性和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必须破除狭隘民族主义论、一族一国论、民族理论西化论等言论。在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依附理论是产生于当代发展中国家论述不发达与发达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后来移植到教育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从理论发展的视角分析教育依附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社会科学理论移植的视角审视该理论的适切性;从文化分析的视角揭示该理论的片面性与危险性,以期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民族形式,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问题与主义”论战意义的再认识刘芳“问题与主义”论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三次大的论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论战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否定。以致使后人对这次论争的意义缺乏全面... 相似文献
10.
蒋海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21-23
“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纲领,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的已太多,从无到有,再到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而全面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又该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历史可能步履蹒跚,但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两个必然”是永放光芒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概括,而是依据内蕴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预测.正是遵循从空想到科学,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原则规范逐步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界的"发展模式"研究多以"欧美模式"为基准,以"发展主义"为理论依托展开,缺乏对非西方国家社会变迁及本土性经验的真切把握。为此,我们应在"新发展主义"的背景下,反思"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对发展模式研究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发展模式的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为形成较具解释力的有关发展模式研究的中观理论和总体性理论做准备,并试图在多元参照体系中,形成非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架构和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 ,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理论创新 ,精辟阐述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 ,他指出 :“思想解放 ,理论创新 ,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 ,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时代性课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 相似文献
15.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理想信念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观。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回答了列宁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接受这一理想信念以及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问题。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对于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坚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西社会学家卡多佐被视为依附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在《拉美的依附性及发黜这部重要著作中,卡多佐对古典依附理论进行了修正。作为依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卡多佐一直在强调依附,不过他论述的重点已不是依附,而是“与依附相联系的发展”。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依附发展理论依然适用,它对于广大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智识阶层对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实践途径的探讨和争论远至梁启超的访欧心影录,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学人们对何为"现代化"的争论大体分为四派:西化派、传统派、折中派、共产主义派,其主轴归根结底是"现代化是什么、我国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加入,使得探讨具有了革命性的色彩。就探讨的表现而言,何为"现代化"歧见不多,但怎样才能使得"中国实现现代化"则聚讼纷纭,分歧迄今仍然余波未了,21世纪初的新"科玄大战"和当下个别涉及到中西不同理解的社会事端常引起众议即是两个例证。这些探讨对于当下社会转型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有一定的理论启示意义,我们的集体主义下的机械化、保持传统文化下的科学化、辩证逻辑下的理性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可以从过去的探讨中找到一些理论营养。 相似文献
18.
李莉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3-6,14
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理论构成、形成和发展过程予以深入探讨,可以消除对其的模糊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其实质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集中表现在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立足中国实际,面向时代要求,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使社会主义建设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以宽广眼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万真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0):12-14
依附论在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道路选择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一种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替代方案,其理论目标在于探索第三世界贫困的原因及寻找摆脱不发达状态的最佳路径。依附理论的叙事结构中,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定义为"致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实际上依附论者在自身的理论体系构建和理论论证演绎过程中存在缺陷,因此,第三世界"被害者"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该理论叙事至多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而蒙受的耻辱,仅仅为补偿要求提供道德的合理性罢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