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要到了。每年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总是要和春节撞到一块,一般都不能和恋人一起度过,而七夕情人节则是一次很好的补偿机会。但七夕不同于西方情人节,它超越了玫瑰和巧克力,除了具有浪漫和时尚的元素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底蕴。如果你在七夕那天还捧着大束玫瑰,在MM面前大献殷勤,就会显得万分不适宜。那么,在这个七夕,要如何打造自己100%情人造型?小编建议你从古诗词中寻找灵感!且看我们为你准备的七夕仿古礼物攻略。  相似文献   

2.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勇 《淮海文汇》2006,(6):27-28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旱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别样的日本七夕节日本七夕节源于中国,但与国内的"中国情人节"不同,在日本七夕不带有任何和情人节相关的色彩。七夕是孩子们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把心愿写在纸条上,然后挂在树上。在日本东京学习时,结识了中野太郎,受邀请,我有幸和他们一家共渡七夕节。一大早,我们一行便赶往东京的迪斯尼乐园。在东京街头,  相似文献   

6.
在各大媒体都将现代的七夕乞巧节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各地在七夕时,也借情人节大搞各种文化活动的情况下,普通大众,尤其是现代年轻人都直接将七夕乞巧等同于情人节,除此之外,没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其实不然。岭南昔日的乞巧节兴盛程度为全国之最,广州市黄埔区的乞巧之风一直流行,当今时期继承和发扬乞巧民俗的村庄数量不少,故被评为"广东乞巧文化之乡"。以黄埔区乞巧节为例,探讨乞巧节的现代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功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宋代七夕诗歌,部分地展示了集市的热闹繁华与乞巧场面的隆重热烈。由于节日的特殊内涵以及鲜明的角色限定,文人的参与显得冷淡随意;加之宋代文人的疑古精神较强,学究气浓厚,宋代理学的影响渗透,宋人收敛的心性特点等因素,使得文人诗歌书写较多集中在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反思与批评,对乞巧行为的便宜附和与不屑一顾,以及借助七夕而抒发的其他情感,议论说理突出,幽默诙谐,游戏翻案十足。七夕民俗为宋诗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沦为诗歌反思批评的对象。宋代七夕民俗,狂热得真实;七夕诗歌,理智得稍显矫情。  相似文献   

9.
七夕诗展现了民俗习尚的风情画,体现出民族情感的人文意蕴。七夕诗较多的是爱情题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同时也有以乞巧风习为诗的。表达爱情的七夕诗既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激情,又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无奈。七夕诗表达的爱情内容多是感伤情调,并以其悲剧性的美感令人消魂,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七夕情人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七巧节,属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  相似文献   

11.
七夕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节源于“汉之游女”的神话 七夕,是我国女性在农历七月七日所过的传统节日。它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属于我国特有的重要节庆中的一个。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两星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至迟产生于西周时代。《诗·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然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织女星每天更动七次位置,却未织成布,牵牛星也只牵了一头牛(牛宿),而没有用牛来驾挽大车。从这首诗中,我们还看不出后来动人的牛郎织女神话的任何影子来。  相似文献   

12.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早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  相似文献   

13.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5.
七夕会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农历七月七,情人节悄然到!比起外国的情人节则更是专指向“爱情”。因为外国的情人节,原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而我们自己的七夕情人节,则是以赞美一对情侣的爱情为旨。你们会躲在葡萄藤下绵绵细语,静静地享受两个人的世界吗?还是抱捧双手注视着对方,从彼此眼神里洞悉着彼此的心灵?这个年代,我们要有阿信一样大声喝出《死了也要爱》的气魄。现在我们就来开个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16.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浪漫的爱情传说寄托着美好的爱情理想。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协同百合网联合发起的"第一届北京相亲大会(海归专场)",和一些新海归的小型相亲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今年"七夕"举办。  相似文献   

17.
许国华 《社区》2023,(16):63-63
过了湿滬滬的梅雨季,一转眼,就迎来了“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很多人都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是说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魁星的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  相似文献   

18.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 ,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 ,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 ,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 ,诗作众多 ,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 ,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 ,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杨 《社区》2008,(2):29-30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因此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