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流动背景下,以留守家庭中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为视角分析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理应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干预的重要逻辑与策略.该文聚焦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落脚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围绕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在位理论、亲子依恋理论、父母卷入理论,概括基本思想,评述学理价值,阐明不足之处,提出应用建议,以期巩固学术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心理弹性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从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综述了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随后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实质是内外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结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密不可分。最后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社会的资源提供和危险控制、学校的重视与管理以及家庭的关爱与指导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3.
杨靖 《兰州学刊》2014,(10):127-133
留守儿童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留守儿童对电视媒体重度精神依赖;文字阅读量小,除动漫书籍,报刊及儿童读物接触率很低;长时间居家收看电视,使留守儿童同伴交往活动显著减少。电视成为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重度依赖的“精神抚育者”。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重视数据调查和宏观策略探寻,学科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干预的可能性、原则和路径值得重视。留守儿童在个性、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音乐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而音乐干预中吟诵和乡土音乐剧表演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琳  ;周显宝 《江淮论坛》2014,(3):158-16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重视数据调查和宏观策略探寻,学科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干预的可能性、原则和路径值得重视。留守儿童在个性、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音乐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而音乐干预中吟诵和乡土音乐剧表演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对19名留守儿童及监护人、12名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揭示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的结构及其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单、双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相同变化有物质生活、生活照顾、监护人学习管理、家庭气氛、父母关爱5方面变化;不同变化有:双留守儿童与祖辈缺少沟通、祖辈监管不力、祖辈放任管教,单留守儿童的母亲心情变差、命令与训斥增多、严厉惩罚增多.除物质生活变化外,其他变化均为消极变化.这些消极变化置儿童于家庭处境不利之中,使得儿童快乐感、安全感减少,孤独、心烦等负性情绪增多.  相似文献   

7.
作为婴儿与主要呵护人之间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研究甚受心理学家的重视,尤其是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表征问题。文章通过依恋理论的简单回顾,从客体关系尤其是Winnicott的过渡性客体这一角度对不同依恋类型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发展,婴幼儿对他人和父母的依恋表征的形成,婴幼儿在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中内心体验对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总结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六类心理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专门从学校角度提出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四条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湖南省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1192名留守儿童和1077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查,比较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1)留守生活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2)学龄阶段越高,留守的可能性也越高;(3)低学龄阶段留守儿童较高学龄阶段留守儿童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低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家庭为核心、村组(社区)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7,(2)
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自然状态中,"子女对自己的子女之爱"常常大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为"平衡"自然",使人类超越于动物之上。不仅如此,孝还通过祭祀祖先、养育子孙和"三不朽",完成了个人对生死的超越。通过这些举措,个人的生命被深远地植根于过去,并通向未来,使个人通过基因的延续和对人类的贡献达到永生。可以说,孝架起了神和人、宗教与伦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生与死的统一,完成了佛教的轮回和基督教的天堂的功能。它具有养生送死,且使人乐生安死的功能,这可以说就是儒家孝道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1.
李明理 《西部观察》2005,(10):58-59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在外地工作,而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甚至独自居住在老家的孩子,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西部农村地区又是留守儿童密集区域,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据本人对一农村中学调查发现,该校父母均外出的学生占35%,父母一方外出的占30%,以上数学是让人心痛的,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通过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为留守儿童带来了诸多风险,其成长必然遭遇原本平衡状态的失衡与重构过程。对留守儿童抗逆力过程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其积极应对风险及逆境。通过对陕西省秦巴山区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深度访谈,探索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失衡与重构过程,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其照顾体系瓦解,重生存轻发展的养育模式造成其自我认同危机,重工具性轻情感性的社会支持导致其依恋关系疏离,家庭监护能力低下促成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生产。留守儿童的平衡重构过程表现为假性单亲家庭的功能补偿、扩大家庭的监护代偿、学校教育的发展保护及社区支持的远端缓冲。对留守儿童的福利提供要以照顾与保护体系的重构为目标,发展家庭社区联动职能,转变家庭政策,搭建学校福利平台,促进留守儿童抗逆力重组。  相似文献   

13.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家庭形态,迁移行为对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影响明显。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身体健康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明显表现不佳;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有差异但表现并不明显,家庭健康治理能力偏弱是两类农村儿童健康治理的核心问题。文章提出,父母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基本方案,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平等健康治理体系和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带来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带来诸多挑战。对此,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制定留守儿童指导策略,强化留守儿童父母观念,多途径促进亲子关系良好发展,恰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使用网络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救助策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时间在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下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又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因此心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当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自傲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往往会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厌学、打架斗殴、抑郁甚至自杀.因此,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诸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从父母的素质(遗传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认为家庭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发展早期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和父母亲情呵护的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茜 《家庭科技》2021,(9):24-25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遗传属于不可逆转的影响因素,而环境是属于可改变并且一直施加影响的因素.家庭环境是除了学校环境以外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最深且时间最长的因素,其作为儿童从出生后就一直接触的环境,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占据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家庭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会对我国未来劳动力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但现有文献关于父母外出异地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的研究结论争议较大,关键一个原因是以往多数研究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分组上存在严重缺陷。基于父母异地就业和本地就业家庭分离程度差异和照管儿童父母分工差异,通过对农户家庭科学合理分组,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收入效应与时间效应两方面深入系统揭示了父亲或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营养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当父亲本地务农时,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的营养摄入没有显著影响,收入效应会被时间效应抵消;而当母亲本地务农时,父亲异地就业的收入效应高于时间效应,能显著提高儿童蛋白质摄入水平和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