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对人的重新发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唤着同一个字:“人”!于是,如何重新认识人、评价人、表现人,就成为中国当代作家所注意的中心和追求的目标。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从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全书以年月日的编排方式,反映自1900年1月1日至1949年12月31日中国文学的现状、变化和发展。本书的涉及面远非文学一端,涵盖面相当广泛,篇幅浩大,入选作家有一千五百余人,至于列入的报刊、作品等则以数万计,还附有多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不仅反映新文学,还反映通俗文学以及用古文创作的文学;不仅反映中国作家自著的文学,还反映外国文学在中  相似文献   

5.
廖西岚是部队知名作家,安徽省望江县人。他从一个初中只读了一年的“农村兵”,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高级文职人员”,他的经历和他的成就,他的精神与他的奋斗,都值得为之自豪。当然,更具体的东西是他的近百万字的作品,三十多个短篇小说以及十部中篇小说。这些是他的前进的足迹,奋斗的标记以及作为一个作家的最权威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上海的文学创作、评论队伍的现状、评价及其发展方向及趋势,作一概略的分析。 上海作家评论家队伍概况 作协上海分会到1984年1月止,共有会员369人。其中,除一部分退休老作家以及少数在市级艺术团体从事专职创作的会员外,极大部分是业余作家。分会会员在工业、交通等经济战线工作的有39人;在文化、文艺、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来受牛津或剑桥所主导的主流英国文学史的影响,汉译苏格兰作家作品没能建立起"苏格兰文学"的概念。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译彭斯、司各特、拜伦、斯蒂文森和柯南·道尔等属于英国文学经典,更是苏格兰文学经典的作家作品。重译尤其要凸显作品中的苏格兰诉求,以及补充尚未汉译的苏格兰文学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先后有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当时的"满洲",创办杂志和报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等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所谓的"满洲文学",大多以"建国精神"为中心思想进行创作,自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充当了日本向伪"满洲"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渗透的工具。伪"满洲"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作家有北村谦次郎、山田清三郎和长谷川溶等,他们有的煽动日本人吞并"满洲"的狂热,有的鼓吹"满洲建国"的侵略行为,有的为伪"满洲国"涂脂抹粉,有的杜撰"五族协和"与"日满协和"的神话等,其作品带有明显的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文化歧视与种族偏见。  相似文献   

10.
感谢蔑视     
董保纲 《快乐青春》2011,(10):33-34
一位知名作家谈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时说,他之所以有今天,要特别感谢别人对他的蔑视。 二十年前,这位作家还只是一名工人,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他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工友们听,工友们听后都耻笑他是在胡言乱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在内涵上我们过去一般把它理解为五个层次,或五个基本要素,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作家作品。其中作家作品中又包括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外延一般理解为研究范围,就文学时期而言,是指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文学,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期内研究上述五个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苏童、余华、阎连科、残雪等作家,是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人的文学""人性的隐秘"和"人性叙事"等命题的重要参考坐标.考察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人不同层次的"本性"、性格以及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过程,分析他们在文本中深入挖掘人性在特定境遇下的嬗变以及人性的"隐秘角落"和多重向度,能够探测作家在具体文本结构和故事中展现的人性真实形态,绘制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图谱".在了解他们书写前人未表现、未尝试过的叙事和主题的基础上,发掘、拓展、丰富"人的文学"的内涵.这一维度或视域,考量着当代作家的写作深度和美学价值,是对"人的文学"在审美领域的延展,也是对前辈作家、学者们理念的继承与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14.
小说《弃老》不盈万字,风格也非井上靖文学的主流,但其中蕴藏的克己自砺、坦立乱世的主题贯通于井上靖多部作品之中,堪称解读井上靖文学的一把"关钥"。不安栖于既存的自我,明知前途艰险坎坷,依然甘心历苦自课,渡尽乱世而不自哀的人物特征,既与作家本人的成长重影叠像,又与其他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相辉映,构成了井上靖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短篇浓缩着井上靖文学的一个母题,是作家井上靖用以验明正身的"徽章"。  相似文献   

15.
提起莎菲,这个20年代中国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几十年来任人褒贬,众说纷纭.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或文学形象,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审美系统之中,一部文艺作品或一个文学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与审美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作家、作品、读者(批评者)都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里,往往把文艺作品和文学形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只归于作家和作品负责,而忽略了接受主体的作用;在强调作家和作品之时,又往往只从单一的政治或社会学的角度去要求,而忽略了作家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倡导以后,作家队伍的工农化逐渐成为常态,社会的动荡不安、革命理想的热情召唤、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得许多知识青年在还没有完成高等学业的情况下,就匆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五四一代文人经由文学创作而启蒙教化,达成"立人"与"立国"目标的思想模式,逐渐转化为"文学创作就是宣传"的行动模式。从左翼文学到解放区文学再到新中国文学,"革命"不仅为文学创作确立内容标准,也为作家作品研究确立价值尺度,还左右作家主体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17.
俞绍初先生是我国知名的古籍整理专家、建安文学研究名家、文选学研究大家,其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学研究、江淹研究和文选学研究三大领域。俞先生的建安文学研究基本围绕作家生平事迹考辨与作家文集的辑校编纂这些基础工作展开,重点集中在曹植和建安七子的研究上,不仅为建安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作家生平、思想乃至创作等方面的资料,而且为建安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文本。其研究成果不仅是新时期建安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为后人进行建安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江淹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江淹作品的整理与江淹年谱的编纂。俞先生的文选学研究是其最近20多年用力最勤的地方,与"新选学"的发展基本同步,是"新选学"研究的缩影和代表。  相似文献   

18.
由"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词语引发的"词"--"人"--"经济"--"政治"--"文学"的联想程序,其中隐藏着一个个阶级宿命论的思维逻辑,这样的逻辑不是基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然而它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中强制推行,给我们的作家与文学带来了严重伤害.因此,"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说法的合法性依据,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9.
从澳门文化看澳门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门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澳门文学发展的特殊空间,只有把澳门文学置于澳门文化视野中,才能对其特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澳门文化的跨文化性质、边缘性和多元共生三个角度审视澳门文学,就会发现澳门文学"互看"式作品里蕴含着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理论命题,而"身份批评"的引入有助于对澳门作家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