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历史记忆是共同体认定的"历史",是共同体成员对往事的共享。历史记忆是生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与自然认同、强化认同、理解认同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历史记忆生成国家认同提供了内在逻辑。淮海战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历史记忆,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历史资源。以淮海战役历史记忆固基大学生国家认同遵循以下实践路径:强化思政课承载历史记忆的价值功能、通过仪式操演深化历史记忆的情感体验、发挥媒体优势营造历史记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教育,既是落实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深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主导与主体等"四个结合",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从自觉、自律到自为.  相似文献   

4.
提升和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含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具有重要的学科优势。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探索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小云 《南方论刊》2022,(7):110-112
继承和创新红色记忆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规律,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知、情、意、深、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对红色文化记忆的发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单纯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天津高校开展"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可以挖掘本校独特的校史资源;同时实践教学还要关注时事热点,加强对网络资源和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马立新 《南方论刊》2014,(10):105-107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通之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对深化新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新疆大学生反分裂斗争意识和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建军  周玉 《理论界》2013,(5):59-6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使大学生从历史根源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但是告别革命论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着釜底抽薪的消解作用。《纲要》教学必须对之予以正面回应,深刻揭示其实质、危害。以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长城抗战参与者的口述和笔述资料,不仅对战役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细节起到丰富、补正、修订等作用,而且展现出长城抗战参与者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对相关历史记忆的构建及其强烈的群体认同。然而,因受时代主流话语、群体认同及客观因素等影响,第二十九军官兵的历史记忆不仅出现趋同的模式化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史实上的错漏。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对喜峰口抗战之评议、第三十二军军部副官处长唐永良披露大刀队俘获日军坦克一事之真相,与第二十九军官兵之回忆出现冲突、矛盾,说明在史料分析中综合多方论述、辨伪去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界为应对国难,从传统历史资源中发掘出民族英雄记忆进行社会动员。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相关事迹不断地被叙述和重复。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建构出爱国、不屈不挠、成仁取义的"文天祥"记忆。"文天祥"记忆成为各种文化创作的对象与主题,通过传记的编撰、戏剧的书写、诗文的选辑、电影的拍摄等得以唤醒和诠释,从而达到抗战动员的目的。历史教育中也积极利用"文天祥"记忆,教科书与教学读物广泛运用和宣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或选编文天祥英雄事迹供学习,或选录文天祥诗文供阅读,师生们从中获得爱国情感。"文天祥"记忆成为政治宣传、文化创作、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以为抗日战争这一当时最大的现实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地方历史文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生动素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才能真正让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史料进行教学,必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凸显学生中心,参与--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配合,建立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触摸历史,从而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情感激励功能和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价值传承和文化陶冶功能。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路径主要是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历史影像、课堂讨论。引导大学生深入探寻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领域新空间,亦为保护与利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汪朝光 《学术研究》2005,2(6):91-100
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以其直观、形象、感性、生动的特点,在中国人对于抗战的历史记忆中起着独有的作用.在战后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中,以反映战时间谍战和社会生活题材的影片为主,基本没有反映抗战军事题材的影片.其中反映抗战前后普通民众生活遭遇的社会生活题材影片,以其浓重的悲情意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塑造中国人的抗战历史记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惨胜"是这类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抗战历史记忆之定格.但是,这样的历史记忆只是抗战历史的部分而远非全部真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描写抗战历史的影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令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并以此形成中国人作为胜利者而对抗日战争应有的更为积极、更为光明、更为全面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4.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目前,“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在表现形式、安全问题和具体设计环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转变观念,采取整合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实践环节、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等措施,逐步提高“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深受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离不开与世界历史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背景分析、阶级分析和事件分析与世界历史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深度、分析问题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海丝文化"是在中国与东盟及亚欧各国海河交流、文明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相应生活年代时空、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影响的个体与集体记忆重构的文化实践;中国与东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史料、书面文字、博物馆考古文物、传统习俗、礼仪、建筑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集体记忆追溯与建构,再现双边在经贸、文化、外交等方面绵延、交流历史的集体记忆,是重现"海丝文化"和平、友谊、合作、发展、共赢等元素特征与时空意涵,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鲜活例证;转译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赋予新时代使命与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公共外交、经贸合作、文明互鉴、互利共赢,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心相通、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19.
安家琪  刘顺 《殷都学刊》2013,34(1):58-67
"记忆"是立足当下而对过在的反思与重构。个时代对历史记忆的生产、传播与重新唤起成为"在之中"的个体诠释"历史"、传承"记忆"、确立自我认同与应对当下危机的重要途径。《全唐诗》中南朝记忆的书写,包含唐人对南朝人物从文采炳焕到风流韵致的述说、对亲历或是想象中"亲在"之南朝地理坐标的追忆与对南朝历史事件道德主义式的评判或基于"历史循环论"而对"在历史中"之个体命运、感受的把捉,对南朝记忆记的书写记录着诗人在危机之下重新确立自我认同、并从传统中寻求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期许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纲要”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