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治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作为英美法系国家及地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探索出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对我国极具参考价值。围绕“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本土化能否实现对我国低龄化犯罪的有效矫治展开探讨,通过考察“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发展沿革、理论实质及实践运行情况,分析研判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本土化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最终从主体、罪行及程序的适用范围,“恶意”的认定方式及证明标准,法律条文设计及刑罚制度配套等方面进行改良设计,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 相似文献
3.
与犯罪斗争是社会治理永恒的话题,过往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修改的争论集中在犯罪趋势、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关系、刑罚适用性三个方面,透露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存在刑事责任能力认定、未成年人利益保护、刑罚功能定位三个方面的阻碍,使其难以很好发挥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功能。对此需要明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原则,探索建立未成年人个体评价机制,并对未成年人刑罚重新定位,构建未成年人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起始年龄的规定延续了1979年刑法的做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规定的现实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适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虽然当今世界刑事法律发展的趋势是非犯罪化、刑罚轻缓化。但是从我国少年儿童实施刑法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现状、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和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状况来看,我国确有必要下调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 相似文献
5.
李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70-72
刑法对单位犯罪如何处罚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这种规定是否合理,理论界仍存有诸多争议。我们可以从刑事责任这一角度入手,结合单位犯罪的案例,探讨对犯罪单位及对该单位有关人员的处罚。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亚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犯罪低龄化及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亦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各国政府致力于研究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首要环节。由于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特殊,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罚问题,改革创新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处罚的原则与方法,遵循刑事立法非犯罪化、刑事处罚非刑罚化等原则,采取司法警告、补偿损失、善行保证等非刑罚处罚方法,加快未成年人犯罪实体法和程序法建设步伐,对有效打击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挽救和保护未成年人,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鑫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1-45,84
我国《刑法》规定14~16周岁的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14周岁以下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刚性规定.但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是否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更好地运用刑罚手段规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热议问题.但仅依赖刑法手段不能有效抑制此类犯罪现象,无异于"饮鸩止渴".刑罚正当化根据、社会责任以及刑法稳定性这三个角度表明当前我国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规制手段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依赖社会治理手段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
由于刑法立法上的不明确,司法解释不统一,转化型抢劫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刑法理论界存有争议,司法适用上存在困惑.通说认为转化型抢劫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与一般抢劫罪没有区别,均为年满14周岁.司法实践中普遍地遵循通说主张,不当地扩大了转化型抢劫罪主体范围,加重了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处罚,违背了未成年人从宽处罚原则.转化型抢劫罪与一般抢劫罪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应是有区别的,其刑事责任年龄应为年满16周岁. 相似文献
10.
犯罪与刑事责任作为刑事实体法上的两个基本概念,具有必然因果联系。但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中,二者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逻辑关系错位。其原因主要是程序法制定者对于犯罪与刑事责任的逻辑关系以及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之界分缺乏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在对未成人犯罪适用刑罚的规定上,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处在生长发育之中,他们既有容易被影响、被引诱走上犯罪道路的一面,又有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的一面,因此从我国适用刑罚的根本目的出发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规定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是从宽处罚的原则;二是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以下我们根据这两条原则米分析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刑罚。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不适用的刑种 我国的刑罚体系,共有五种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三种附加刑:罚金,剥 相似文献
12.
恶意欠薪之犯罪化理据探寻——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背景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意欠薪行为犯罪化成为时下的热议话题,但是,立法者对于犯罪圈的划定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诸多客观因素之制约及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无论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性还是从现有的法律制裁抑或城外法考察,恶意欠薪行为均已具备犯罪化的充分条件,刑法修正案(八)顺应时变,将恶意欠薪行为予以犯罪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