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的“意”、“象”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立象尽意"之"意",并非是对事物外在形具的反映,而是对所谓道理以及道理之法式的内心体悟.而只有立象,才能"见其形",才能极尽体道、御器之意.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人所谓"立象","案其图"不过是手段,"想其生"才是目的;"见其形"不过是手段,"执其功"才是目的."立象"的目的是用以"尽意",而广告设计中"尽意"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虽然在这里"立象"和"立意"都看似变成了促销的手段,但在创作中"立象"仍然是为"立意"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它却为"象"外之意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作家"才情"的具备为实现这种特殊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崭新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传承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虽然传统诗学对诗歌格律声色之美也给予了细致分析,赋比兴理论也可视为对"立象尽意"的补充,但都被"辞达而已"这一实用性要求所消弭.认识"立象尽意"重意轻言的缺陷,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言、象、意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关联,构成“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传统美学图谱。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周易》尽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但蕴含着文学理论的萌芽。古代文论家所论述的诗歌特点"象外之象","象外传神"等应以《周易》所论述的"立象尽意"为源,并且对文艺理论的虚实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解释“象”的涵义,对“象”两个重要规定“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分别进行阐释,分析其内在的美学涵义,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进而来体现《易》象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及其丰富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10.
“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重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拟从《周易》“象”的体系出发,了解立“象”与尽“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对中国文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湘语的历史     
战国时,楚国征服了湖南全境,楚人大量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即楚语,楚语是湘语的源头。楚语进入湖南,与湖南土著民所操的语言发生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南楚方言。南楚语形成以后,湖南地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南楚语受到移民语的侵入。到明清时期,近代湖南方言格局基本形成,湘语区产生。  相似文献   

12.
宋代南、北厢军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素质方面,北方厢军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方面均强于南方厢军;其次,在作用方面,南方厢军在南方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内镇压,北方厢军在北方起着辅助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外防御;再次,由于作用侧重点不同,二者在社会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湘乡是湘军发祥的圣地,是湖南兴办团练最早、最积极又最有成效的县邑。湘勇团练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以敦煌汉文本<孔子项託相问书>为中心,考论了项託的姓名里籍、事迹及其文化形象,项託的神格化,<孔子项託相问书>的民间性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事功在湖南绅士中激起了一种“湘军情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湘军志》的编修及其被毁版,与这种“湘军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湘军志》被毁版,也反映了湖南绅士的“正统湘军观”。  相似文献   

16.
论湘语保存     
湘语是全国十大汉语方言之一,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言。20世纪30年代至今,湘语保存的总体特点可概括如下:1.文字记录是主流;2.湘语音档是点缀;3.视频记录是空白。在湘语老派发音人尚存,湘语形态还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尽快着手进行数字化"湘语保存"的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梳理已有湘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遵循通用的技术规范,用多种技术手段把湘语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利用数据库、网站、方言博物馆等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相似文献   

17.
向楚传略     
向楚,字先乔(仙樵),号觚翁(1877—1961),生于四川巴县,著名文史学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多年,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对成都地区各高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良多,晚年任《巴县志》总纂。《巴县志》成书25卷,不仅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而且在国外图书馆都有珍藏,是研究蜀地风俗历史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8.
~~《香奁集》归属问题考述@刘鹏$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相似文献   

19.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中,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三重因素: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个人奋斗的抗争方式及虎妞的诱骗和控制,启迪人们去思考、探索解放"祥子"们的历史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 ,朱湘是新月诗派中被称之为“大将兼先行”的诗人。对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及关注。但是 ,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一种明显偏向 ,就是对朱湘现代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成绩的忽略。因此 ,本文通过对朱湘叙事诗创作的历史考察 ,以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诗论的把握 ,说明并描述其在中国现代叙事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