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建设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法治建设需要的内容。法治建设的重心也需要逐步深入转向凝聚全社会共同的思想根基、形成法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滋养法治精神的灵魂,能够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推动公民法治信仰的知行统一。法治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外部条件和刚性支持,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建设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践行现代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成,人民法治信仰的形成是前提、关键和根本。法治信仰既强调的是共同体对法治的认同、依赖、信奉和遵循,也强调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的实践中践行法治原则,将法治内化为人们心中真诚的信仰。法治信仰社会化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的社会化目标之一,法治信仰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现和完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两大特征:其长期性体现在根除人治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艰难性体现在法治政治决策的滞后性、公民法律素质提升的紧迫性和根除人治的非制度性影响等三个方面。因此,实现法治信仰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法治的政治决策机制、法治的宣传引导机制以及公民的法治教育提升机制协同发挥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认真学习和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中全会决定,深化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方针、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深入探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法治规律与特色法治的关系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探讨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依法治国是重大改革的制度保障等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无疑有助于从政治高度上提升对四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认知,在理论深度上加强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同,在实践维度上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历史地、现实地和面向未来地看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对不断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步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的建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俊廷 《理论界》2002,(1):83-84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的形成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制度、规范、价值、文化、社会诸层面的协力共进,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或否定法律意识或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现代化的规定性。相反,法律意识尤其是基于其基础上的法律信仰才是法治现代化的真  相似文献   

5.
试论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仍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良法”的制定,使法律深入人心;对国家公职人员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在其公正执法中树立法律权威;改革普法教育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着力进行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运行原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大学生在法治理念、权利意识、大局观念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较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抓手”,与法治观念培育有育人目标、内容属性与方式方法上的内在关联,可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管理”、“载体”三维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有效化、常态化和动态化。  相似文献   

7.
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而当前大学生法治观念存在法治理念缺乏、权利意识淡薄、大局观念较弱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育法治观念存在育人目标一致性、内容属性关联性、方法方式互补性,可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在讨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和目标时 ,强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或核心”是不妥的 ,依法行政只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为依法行政只强调了依照或者根据法律 ,但至于法律本身的性质、内容等则没有涉及。强调法律效益的行政法治才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 ,在实现法治国家理想与目标的过程中 ,我国当下应以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优先 ,从树立法律的威权和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9.
树立法治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在现代社会,法治不能仅是一种治理方式和规范公民行为的制度体系,还应成为社会公众普遍信仰的理念。在当代中国,明晰法治信仰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功能,正视公民在法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吸收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健全普法教育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权利意识等方面促成公民对法律价值的强烈认同,是培育公民法治信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1.
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的现代化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精神。而法治意识能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法治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周红 《学术探索》2003,3(4):9-12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90年代确立的基本治国方略.从概念的从属关系来说,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论述政治文明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意义,探讨政治文明对依法治国提出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法治国家是现代社会一种最文明、最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何谓法治中国”“法治中国何以可能”“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理论命题进行了深层思考和透彻分析,构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想图景和实践路径,打破了以西方法治为参照物的视野偏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贯彻江泽民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施以德治国,把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中央从时代要求、理论要求、实践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从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多个方面来探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和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的涵义 ,了解并把握法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以及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 ,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文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法治文化仍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法治文化的研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构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营造法治文化发展的环境,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因此,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通过对法治素质内涵的解读,根据领导干部法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法治中国建设负面影响的分析,探索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泽铭 《学术论坛》2006,2(8):137-140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已深入人心,由此引发了相关中国法治建设基础问题的广泛探讨。文章从法律信仰作为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意义出发,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失落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