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传统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书院教育中蕴含着许多优秀因子,突出之处即是注重仪式活动对士子的培养。传统书院仪式活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神圣性、表演性和教育性,书院士子的学习和生活也呈现出仪式化的特征。传统书院仪式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代高校仪式建设可以从传统书院的仪式活动中获得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筹划仪式,注重仪式的道德教育;精心设计仪式,关注仪式的文化属性;合理运作仪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引入职业认同视角,考察了史量才对办报这一职业的内心体认,呈现了其职业心灵世界的真实图景.认为无论从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忠诚度,还是自我职业身份认知乃至认同方面看,史量才对新闻职业的认同已完全超越了民国之前的早期报人.这种职业认同方面的进步,既有史量才个人职业认知及其作为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与救国理想之原因,同时也与民国初期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和新闻事业的整体繁荣有关.  相似文献   

3.
史量才是旧中国杰出的新闻事业家,他坚持“国格、报格、人格”,从事新闻事业。他具有独特、坚定、先进的传媒观,对我们今天的传媒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论述了史量才传媒观的四个特点: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开拓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循义以求利、注重媒介自律、全面发挥媒介功能、定位于市场自由人人格形态。  相似文献   

4.
韩文宁  刘晓宇 《社区》2010,(20):44-44
史量才,20世纪著名的报业巨子,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1904年起在上海《时报》当编辑,后任主编。1912年,是史量才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不失时机地以12万元买下了老牌的《申报》,并找到名重天下的张謇等人入股。从此,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与这张报纸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5.
史量才是“史家办报”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主持《申报》的22年间,史量才怀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对后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始终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用治史的态度来办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治史的态度办报,二是为如实记录历史不屈不惧,不畏强权。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脱胎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型,知识分子自身对其角色的认知也发生了数次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必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变迁、国家建构、知识生产为主线的分析框架下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社会角色认知的变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真理探究者的身份日益增强,知识生产者数量逐渐增多,而知识生产观察者的数量不断减少,年轻学者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度较高,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场域逐渐形成;技术专家与价值倡导者角色在时间维度呈现增长势头,但年轻学者对此角色的认同度不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同类型政治学者共同关切的理论命题。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逻辑、国家建构逻辑、知识生产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公元2000年1月2日,是现代报业巨子史量才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上海、海宁、杭州及史量才的桑梓之地南京市江宁县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上海市政府早在1984年《纪念史量才先生殉难50周年座谈会》上就给予其石破天惊的评价:史量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事业家、社会活动家。抹去历史的尘埃,史量才英名重现光辉。 史量才,公元1880年1月2日,出生于江宁县龙都东阳村杨板桥,7岁那年,母亲生下妹妹家瑞不久因产褥热溘然去世,其父便带了小量才迁居位于上海县、青浦县、娄县与上海市区交界处的泗泾镇做药铺生意。从此,史量才读书、经商、办学、著文,1912年出资盘下《申报》,出任《申报》总经理,时年  相似文献   

8.
慈善是中国传统女性较为本质的身份和角色,而正是经由慈善性这一行为路径,中国女性较好地完成了她们的身份和角色意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近代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女性职业化趋势促进了女性意识的彰显。妇女通过各种义赈组织参与办理慈善救济,从而突破了家庭、世俗、伦理的种种局限和羁绊,最终得到了社会对其身份意识的普遍接受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百里秦淮”的沧桑土地上,在鱼米之乡——江宁湖熟镇的臂弯深处,有一位中国报业的先驱诞生于此。他,就是著名爱国报人,被誉为报业大亨,新闻烈士的《申报》总经理——史量才。  相似文献   

10.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