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文基于包容性发展及城市化战略转型的背景,探讨包容性发展主旋律下中国新型城市化问题。论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究了我国城市选择包容性发展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从发展理念、空间形态、社会整合、经济融合、制度重构等几方面提出中国城市包容性发展战略及城市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包容性增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并能体现时代特征。“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理念的最新诠释,既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4.
童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20
包容性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参与、共享、公平是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点。"村改居"社区文化因其杂糅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特征,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对政府、社区权力组织、社区其他机构和居民提出挑战和要求。结合包容性发展理念,坚持更加全面、更趋公平,同时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社区文化建设,对"村改居"社区自身发展和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政府职能的政府成本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成本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府的职能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职能、适度职能、积极职能。以此为基础,对政府规模进行分析可知,政府成本也分为三个层次:政府核心成本、适度成本和扩大成本。并且无论政府规模,或是政府成本都是动态的,并且依赖于经济社会的状况,存在一个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的居住状况普遍较差,这既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各地区当前外出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及对农民工住房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以宁波和成都为代表,对其在解决外出农民工住房问题时采取的措施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外出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带来的优势及新要求。认为在解决外出农民工住房问题时,应在全国范围内通盘考虑、统一调配资源,将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相结合,吸引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在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同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7.
李瑞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87-94,103
资源是经济类型与社会形态之间连接的中介之一,不同的资源状态影响着经济类型与社会形态建设的选择.资源的短缺、稀缺和残缺状态要求用节省、节俭和节约三种态度来应对.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危机的状态也不同;因此,从包容性发展的角度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地区资源状态的差异性,推进不同阶段性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二是根据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循环经济;三是在全国、全社会层面开展节约行动,建设新的节约文化. 相似文献
8.
9.
针对中国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对包容性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应对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数量等指标进行改革和调整;用包容性发展精神价值取代传统评估价值理念,彰显绩效评估人本性、公正性、发展性与民主性以消解评估困境;用包容性发展精神引领转变评估理念、创新评估体制机制以及践行包容性发展战略,深化推进政府绩效评估改革与完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齐本荣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87-92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城市化进程受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节,在市场作用逐步增强的同时,政府作用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到逐步放松的轨迹,然而两者未产生良性互动,给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命题的论证需要进行国际比较,通过选取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口城市化情况进行对比,探析今后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以促进这一进程顺利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5-77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种人的城镇化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飞跃。城乡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在释放内需、促进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博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2):62-68
通过观察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变化趋势,构建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协整检验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使用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那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地方政府作为城镇化建设早期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膨胀是城镇化建设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而且,随着民间资本逐渐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将会逐渐变小。最后,从严格控制城镇化建设各个项目支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地方债相关法制建设以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永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23-27
死刑废除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经济包容性增长也是法律包容性发展的要求。尽管我国死刑的存在有其合理因素,但是面对的外部压力较大,随着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至乐活身是不二法则,死刑也终将渐行渐远。在伦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意义上来看,死刑都会受到质疑。从法律层面废除死刑制度,其理论基础是存在的,对于包容性的和谐社会创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的日益融合,结构转变与城市化已成为增长与发展的共同核心主题。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也日益成为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化则集中体现了二元结构转变和集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化主要源于经济结构转变和集聚效应的促进作用,同时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进一步推进"深度"城市化是我国增长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深度"城市化的核心除了相关研究强调的农民工市民化之外,更应该包括追求二元结构转变与空间集聚的联动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陈忠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48-50
以科学发展观视野探究包容性增长的背景、内涵及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论述了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瑞坚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3):70-73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化效率密切相关,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重新审视城市本质与合理解读城市化是把握这一规律的前提,也是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偏差,防止城市化负效应发生的必要.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经济发展去考察是不全面的,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重新认识城市化以及其最终价值,实现城市的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汝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与力量投入到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是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看,政府绩效的评价因素主要有:财务水平、内部流程水平、服务水平3个一级指标和各项行政成本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12个二级指标.本文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得到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绩效数量和质量评价模型,为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与城镇化进程存在必然的关联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模糊评价法构造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门槛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U"型,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阻碍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但是结果并没有获得统计上的支持;在城镇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是非线性"U"曲线,且结果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都会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面对较长时期金融资源配置中严重存在的城乡地域非均衡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非常有必要通过恰当的政策干预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和实现金融普惠性发展,并最终为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城乡收入提升和助力新型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随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调整,地方政府分别以1978年改革及1994年改革为分界点,适应性地采取不同政策,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中央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过渡到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而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城镇化发生相应的变动。文中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作为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利用2012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之1952年至2011年的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政府政策变动相应导致的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关系,探索建立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及城镇化作用的理论框架,为我国产业结构支撑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带来了另一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20.
陈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1-9
基于板块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确定了巴西东海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陆内裂谷、阿普特期陆间裂谷、阿尔比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3 个原型阶段,分别充填了湖相及河流三角洲、过渡相碳酸盐岩与蒸发岩、海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其中,陆内裂谷阶段湖相烃源岩为大油气田形成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陆间裂谷期碳酸盐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浊积砂体形成两类优质储集层;陆间裂谷期蒸发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页岩分别为碳酸盐岩及浊积砂体形成高效区域盖层。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始新世—中新世开始生排烃,油气首先沿裂谷期断层及砂砾岩体进入盐下储集层中,如果不发育盐窗,油气直接被盐岩高效封盖在下伏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形成盐下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否则油气则会沿盐运动形成的断层运移至盐上被海相页岩“包裹”的浊积砂体之中富集,形成了“双保险”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搞清该盆地群大油气田的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不但深化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而且能为中国石油公司制定南美油气发展战略奠定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