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辽宁省农村民间借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辽宁省农村住户调查队的住户调查年报基层表历年数据资料进行计算整理 ,从总体上对辽宁省农户的借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户的借贷性现金收支水平随总现金收支水平的上升而明显上升 ;同时 ,在农户借贷性现金收支构成中 ,民间借贷均占绝对比重 ,并呈不断上升之势。农户的借贷资金来源主体已完全演变为民间借贷 ,从银行、信用社获取贷款的比例呈明显下降之势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农村民间借贷活动面临许多问题。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低风险农户通过信号显示、放贷主体通过信贷配额制度解决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放贷主体通过加强风险控制措施和建立乡规民约以及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村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垄断地位,这使农村民间借贷非常活跃。在过多的资本需求者追逐有限资本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寻租现象,并驱使实际利率上升。但由于资本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所以利率难以上升到均衡水平,资本供求缺口无法自动缝合,于是部分资本需求者就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寻找资本;同时,部分先富农户手中富余资本又缺少投资项目,暂处“闲置”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在对贵州民间借贷形式、规模、利率、用途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部分回答了它们的特点及其分析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但民间借贷的身份地位、诚信、交易秩序、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规范民间借贷,需要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全面加强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对农民进行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同时要在实践中探索一套应对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作为金融机构的补充,为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输血”的作用,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必定在运行中隐藏许多潜在的风险.面对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必须厘清其内涵,剖析其利弊,选择其路径,健全其机制,使之走向阳光化流动,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金融体系发生结构性变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民间借贷的发展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国政府针对民间借贷进行了严厉的调控与干预,但最终无法取代其在乡村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说明民间借贷对乡村社会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培养和引导乡村内生性经济力量,也必然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和社会秩序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迅速,可是当前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就现行有关民间借贷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普遍存在,情况复杂、纠纷多.本文对民间借贷进行分类,结合新合同法相关规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学理解释,并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民间借贷主体可适当扩大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间借贷是民间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往往因为诉讼时效的原因,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比较法角度考察,适当延长我国法律中关于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期间,在法律中允许当事人在借贷合同中约定诉讼时效的有关事项,体现当事人在私法领域的意思自治,不失为一种可取之举。  相似文献   

11.
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处于社会低层的农户经常受到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因素的冲击,面临着频繁的生活风险。在民国时期,包括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内的正规机制风险应对机制在农户应对风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农户应对风险的主要方式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中的民间高利息贷款。依赖社会网络和民间借贷市场来应对风险有很大的局限性。亲友网络的规模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其在应对风险方面作用的有限性;民间高利率贷款则是一种高成本的风险应对方式。所以,民国时期农户的风险应对能力总体非常低下。在这种情况下,频繁的风险冲击使农户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观念严重,迷信风俗盛行,迷信组织众多。这些迷信风俗尽管主要是对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它在地域、人员、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新疆接受南京国民政府法统,逐步建立了包括公司法在内的近代法律体系,催生了新疆近代公司企业。由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文化氛围不同,结果形式上虽然具备了公司近代法律框架,但其实际上却没有发挥法律规范的作用。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对两家新疆近代企业的具体分析,对当时新疆公司法律制度的实施和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铁路旅客的乘车环境与旅行生活.较为舒适的车厢环境与便捷通畅的旅行生活很快便形成了民国时期较大规模的观光之旅、考察之旅、文化之旅、科考之旅等旅客群体.但是在民国时期的特定环境下,旅客也必须得面对一些复杂的局面.与此同时,铁路作为近代以来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当初社会的一些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杭州,在社会习俗不断改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在休闲方面的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赌博之风为主的一些旧习的复起和愈来愈盛的奢靡之风.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国家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陆续将现代的警察体系引入到乡村基层,以图改革中国传统的乡村治安体系。然限于警力缺乏等因素,这就导致了民国时期基层警察体系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存在名目繁多的警察之补助组织,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向基层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家对基层控制之薄弱。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日本研究可谓历史久远,截至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每一次研究高潮都是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的.民国时期曾出现了第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此时期恰好也是中国期刊大发展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难之际,一批“知日派”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日本研究的工作之中,因此这个时期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专事研究日本的期刊,《日本评论》即为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