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法治在全面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以高度的自觉性维护法治的权威、推进法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必须精准落实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完善依法治藏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现代西藏行政法治体系,强化西藏现代化司法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西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法治贯穿于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坚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如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则成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回避且须精心应答的重要考题。秉持精细化、实用化、特色化思路引领,凸显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特性的“良法”以及建立在对其普遍遵守与执行基础上的“善治”是现代化语境下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应然图景。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明显、精细性不足、与改革互动效果不佳、政府无限度兜底、社会普遍性违法等是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推进中的现实障碍。当前,应以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总体推进思路,以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理路贯通为具体推进路径,确保信用建设与信息共享保障机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实施,全方位驱动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法治逐步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从纯粹把法治作为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法制工具到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倒逼式工作到被确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动式建设;从法治社会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发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与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这个关键;发展民主,夯实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广东改革的内涵不断丰富,法治建设的空间不断提升,"深化改革"与"法治广东"的关系也逐步发生转变。新时期,广东必须坚持党委统筹,以"法治广东"为目标,以国家法律为基础,确保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法治广东"建设应当以改革为重要形式,回应民众多元化的法治需求。"深化改革"与"法治广东"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6.
马怀德 《社会科学》2022,(8):5-11+20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法治都扮演着“轨道”角色,即发挥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依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保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妥善应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由于税的侵益性,使得税收法定成为财产领域立法最为严苛的原则,同时也成为中国税收立法与执法实践中最具生命力和争议性的关注焦点。在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两个授权之下诞生的系列行政法规逐步进行法律化完善的今天,将加重个人直接税负的房产税试点的推出,毫无疑问触动了民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更进一步地,对于授权立法某种程度上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导致其合法性缺失的种种维护也似乎丧失其立场。以我国房产税试点改革为开端,结合国家治理的三个方面:国家与个人的依赖与对抗、国家与个人的财产权互动关系、制度改革的地方性推进与法治统一,进行内涵说明,由此考量税收授权立法作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认真学习和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中全会决定,深化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方针、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深入探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法治规律与特色法治的关系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探讨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依法治国是重大改革的制度保障等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无疑有助于从政治高度上提升对四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认知,在理论深度上加强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同,在实践维度上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历史地、现实地和面向未来地看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对不断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步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中共中央在三地试点改革,并在三省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当前总结改革经验准备向全国推广。这涉及到监察委权力的运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迈出坚实步伐就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改革的合宪性和合法性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治保障。国家监察权的权力范围广,对其监督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对权力的监督是为了更好保证权力的不滥用,秉承依法治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改革起步、理性推进和全面深化三个历史阶段。总体而言,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40年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干部选用标准;先试点、后推广、再完善;坚持公平竞争、民主法治原则;统筹兼顾,平衡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是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法治之路,以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行为,以法治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又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着法治体系日臻完善.要处理好改革的“变”与立法的“定”之间的关系,改革的“变”要依法而变,立法的“定”不应是消极被动地确认改革成果,而应是积极主动地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互动共进,统一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要更加重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法治发展的差异与中国式进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中西方法治发展存在地域的对极与时间阶段上的逆流关系,但是人类法治仍然存在一些最低限度的共性。推进法治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而法治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以司法改革为核心的,其中的法律程序和法律职业是司法重构的两个基石。中国法治存在着两种主体性推动力,即民间力量与法律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真 《南方论刊》2015,(4):57-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校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国家法治建设的总体进程相比,高校法治建设还存在着法治水平不高,法治观念不强和法治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在未来高校的发展与改革中,推进高校法治建设在实现校园和谐,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和促进高校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通过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健全大学章程的法治化和推进法治的执行和监督,我国高校能够将以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东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目标,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体布局,“十一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特征。解决民生难题的补短板立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立法积极性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抓手,规范和强化司法与行政执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王婵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76-18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发展成果,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人民是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全方位深化与拓展的新阶段。全面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当代主题,深刻总结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界定"税收管理法治"与"税收管理效率"的基础上,阐明二者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税收管理效率最大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法治视角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分析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及其特点 ,提出要重视运用法制方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这应当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主要手段。在法治基础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应当沿着三条基本路径展开 :一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和扩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 ;二是不断推进法治 ,正确处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 ;三是畅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律渠道 ,使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 ,使社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方面的具体制度有人民调解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法治化路径重视不够、改革过程中法律的几近缺席是改革存在的重要问题。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对深化改革具有关键意义。行政体制改革基本问题与法治具有高度相关性、法治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内在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需要通过多种具体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