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礼治、人治与当代法治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思想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人们一般否定了“人治”,认为“人治”与“法治”相对立。但对于、治”有些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礼治”不同于“人治”,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和“永恒价值”。我国法治不能离开‘’礼治”,“礼治”应该与当今法治相辅相成。笔者并不否定传统礼治中存在某些合理的成份,但也必须指出中国传统礼治正是封建人治的根基,“礼治”的基本内容与实质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对立的。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非常…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开始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终于辟出了一条法治化的通道;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认识上突破性的发展深化。其意义不亚于我们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社会主义法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的分类是多重意义的。“人治”和“法治”所要解决的是国家的治理方式和治理形态问题,即依靠什么来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治”是把治理国家的希望系于最高统治者或者领导者的圣明和贤能上,而“法治”则是把国家的长治久安维系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上,认为法律和制度比人的素质更能靠得住。“法治”并不排斥领导人个人的权威和作用,而是认为这种权威和作用必须置于法律之下。“人治”也并非绝然否定法律的作用,而是认为法律必须服从最高领导者的意志和权威,领导人的话就是法。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治理国家是搞“人治”还是搞“法治”?这是人们经常议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人治”与“法治”的含意。什么是“人治”?如果把“人治”了解为是“人对人的统治”,那么,不言而喻,任何国家都是“人对人的统治”,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自然也是“人对人的统治”。然而,我们知道,人是分为阶级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任何国家都是阶级对阶级的专政,资产阶级国家是少数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无产阶级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之路,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一个深刻的教训是: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于法治的作用缺乏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政治法治化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具体的法治之路和法治具体实现形式。然则;深刻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从理论上、总体上论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一命题的文章直至目前尚不多见。因此这仍是一个值得深入、广泛探讨的课题。 我们认为.提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一任务,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① 认真领会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 ,对于我们加深理解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1.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他律作用 ,以德治国着重强调思想道德的自律作用。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  相似文献   

6.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刊载了《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人法》),读后觉得此文涉及如何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设计现代社会控制体系这样的重大问题。文中的见解不乏深刻之处,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治设计亦有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近的法治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法》一文中,作者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而实际上,文中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人治设计”,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思想或政治  相似文献   

7.
“人的价值”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一样,曾在思想理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关于‘人是目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抽象讨论,无论讨论者怎样真诚,动机怎样善良,都不能使我们在实现这些目的、价值、尊严方面前进一步。”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问题,是划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价值”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的价值”。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于批判神学,摆脱封建宗法统治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桎梏,确实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所说的人和人性都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性,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的价值”,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空洞抽象。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人的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相似文献   

8.
弄清“人治”、“法治”的本质涵义,不仅是法律史研究的主线问题,也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法治”概念的考察,试图把对“人治”、“法治”的本质涵义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贡献于法制宣传,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法治理论最鲜明的特色 ,就是站在时代高度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 ,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实现“人治”向“法治”转变、依法治腐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这对于正在步入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啻是一个焦虑与期待同在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讨论中国法治的建构问题,其意义自然是非同寻常的.应当说,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的建构.一直是法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问题之一.但若深一步考察,学界关于法治讨论的主旨还是有所变化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治一法治”论辩(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此一阶段,法学家们就治国方式上到底采取“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话.以此为中心.学界的同仁们还拓展了相关的论题向度,例如“权与法”、“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等.这次论辩,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随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人治一法治”的理论论辩已经达到了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第二阶段,“法制一法治”辨析.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学者们在更为广泛的语境中讨论法治的建构问题,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乃是对“法治”与“法制”之语义的解析.其实,在此之前,学者们已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法制并不仅仅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立 ,是中华民族百年艰辛探索的结果 ,是中华民族在历经屈辱、奋进中的觉醒 ,也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放眼看世界、敢于融入世界 ,致力复兴中华的理性认识。基于此种认识 ,我们对中国百年法治艰辛之路做一回顾 ,以期我们对它有一个历史的正确认识 ,了解“法治”方略确立的不容易 ,并进而提高依法治国、加强法治的国民认识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而不懈努力。一、上千年的人治首次亮起了红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 ,在儒家“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在人”的思想指引下 ,人治传统早已…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反面是什么?──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与一人之治的论述不是专门的治国 方略论,而是为说明全权君主政体的优劣服务的,行文中的“一人之治”指的是政体形式, 而非治国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的反面是人治,而非一人之治。他的人治是不受法律约束 而受执政者个人情感左右的治国方法,它既可以存在于单个人统治的政体中,也可以为多人 统治的政体所采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在指导方针下完成了由“人治”到‘祛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贯彻党的这一战略思想,即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如何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为人民服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的道德基础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篇纪念张思德的悼词。为人民服务,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多年来是理论战线一大“禁区”。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所谓“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被打成“文艺黑线的理论基础”,不但大批文艺作品受到横扫,就连社会主义公民的人的尊严和价值也遭致粗暴的践踏,造成了生活与艺术中的大量虚伪。 早在一九六一年,周恩来同志就曾批评理论界、文艺界“把‘人性论’、‘人类之爱’、‘人道主义’、‘功利主义’都弄乱了”。可是,由于“左”的干扰,这些被弄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澄清。粉碎“四人帮”后,作家艺术家勇敢地冲破“禁区”,创作了一批具有深刻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赋予了以“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这一古老话题为内涵的民主理想以真正生命 ,使其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但是 ,我国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因此 ,探索一条代价小、符合国情的民主建设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 :从实际出发 ,采取相应的步骤 ;坚持逐步积累和配套发展 ,不能企图一步到位 ;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以党内民主促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9.
法治: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青海社会科学》2003,3(2):12-14,2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实现途径依赖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和健全 ,没有法治作基础的政治文明是难以想象的。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法治的实现即意味着政治文明的到来。一在西方 ,“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 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看来 ,政治主要指国家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 ,“政治”一词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即所谓“治国平天下”。综合古今中外学者的解释 ,政治有几种主要含义 :其一 ,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这一阐述明确地说明,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法治之路。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仍然滞囿于“治”及“法治’孰优孰劣的争讨,恐有不合时宜之嫌了。与现代经济体制、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同频共振的‘”法治化”途径的取择己为不争之辩。中国传统法制有着浓厚的人治、德治色彩,与以法治为木质特征的现代法制迥然异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实为由中国传统的人治制度向法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过程。鉴此,法学工作者正致力于这一以传统“人治”为逻辑起点,以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