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晁公武编纂的《郡斋读书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 ,其编排体例、各类序和解题的有机结合 ,融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尤其是类目的设置、解题的编写和校勘整理 ,树私家藏书书目编辑之典范 ,也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1908年撰写<人间词话>126则,稍后从中择录63则并补写1则,分3期连载于1908-1909年之<国粹学报>,影响寥寥;1915年1月,王国维复将<人间词话>手稿和<国粹学报>刊发之64则,重新增删、合并,并从<宋元戏曲考>中迻录1则,合共31则,分7次连载于<盛京时报>.从此以后,王国维未对<人间词话>再作任何修订,故<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代表了王国维词学的终极形态.<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久不为人所知,1982年,陈杏珍、刘烜将王国维自存剪报本(不全,仅23则)揭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赵利栋从<盛京时报>中迻录全部31则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此后诸家转载,都不出以上二本.然二本文字多有舛误,因试作校订,并略论其去西方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
《十翼后录》是黄以周经学研究的代表著作。综合诸家公私藏书、书目著录与有关著述之记载,《十翼后录》主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七卷本、唐文治所见八十卷本、国家图书馆藏二十四卷本等三种版本。清华藏本作为母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对其版本详细叙录,势必极大地推进学界对《十翼后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撮述王国维先生藏书事迹及旧藏在海内外庋存的概况,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为王国维藏书研究者提供一些发踪指迹之助。  相似文献   

5.
明人赵琦美(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家富藏书,多古本,而名其藏书馆曰“脉望”,并著有《脉望馆书目》传世。钱曾《读书敏求记》曾称道说:“牧翁绛云楼,读书者之藏书也;赵清常脉望馆,藏书者之藏书也。清常殁,其书尽归牧翁。武康山中,白昼鬼哭,嗜书之精爽若是。”明龚立本《烟艇永怀》亦云:“琦美别号玄度,性嗜典籍,所裒聚凡数万卷,绝不以借人。”然玄度名其藏书馆为脉望者何义,素未深究。近读《太平广记》,其卷四十二引唐皇甫氏《原化记·何讽》云:“唐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矢见四寸,如环无端。讽因绝之,断处两头…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自1908年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发表之后,因其超越时代的文学观念而不为时人所赏识;在王国维生前,又因其后来国学研究的卓越而掩盖了早年文学思想的光芒.1926年,<人间词话>由俞平伯标点后单行出版,遂因其融合中西的文学观念和王国维国学大师的身份而强势进入学术视野,先后经过靳德峻的笺证、蒲菁的补笺和许文雨的讲疏,而逐渐得以普及.朱光潜则是以西学立场来对王国维词学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人,其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的辨析,不仅带上了强烈的评述者的本位意识,也由此影响到后来学人对王国维词学的质疑之风,使<人间词话>在一种彼此争论中走向经典.而其西学立场则对此后缪钺、叶嘉莹、佛雏等人的研究理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8.
沈曾植学问淹博,乃道咸以降之承先启后的学术大师.其文章生前未能刊刻,散佚颇多.钱仲联编辑之<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使学人得见沈氏学问之精湛深邃,有益学界,然亦多有遗漏.今从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群书题记>中,辑出沈氏遗文九篇,可以补<海日楼题跋>之未备;亦有一篇题跋,虽为<海日楼题跋>所收,然傅氏所述,则提供了相关背景,实足相互发明.所辑遗文之后 ,又略作考述,以明其题跋版本之情况及发现经过,方便理解沈氏之文.其中,<〈通典〉二百卷题跋>一节,考述详明,纠正了<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者之失误.从这几篇题跋,可见沈氏精熟版本目录之学,学问淹博通达,为傅增湘素所服膺.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曾为蒋汝藻私家藏书编目四年多 ,从而诞生了版本目录学、图书馆学上的一大学术名著《传书堂藏善本书志》。蒋氏则为王国维斥资出版《观堂集林》 ,并撰作名序。王、蒋交游日密弥深 ,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上放射出一段异彩奇辉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之年,正是位居天津张园的逊清小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之时,以溥仪深相赏识的王国维之死作为契机排斥异己,成为郑孝胥等人的政治谋略。罗振玉“逼债”王国维之说就是在郑孝胥的策划下,经史达、郭沫若、溥仪、周君适等人递相祖述并加诡异想象,而使这一谣言一时竟然成为“公论”。而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则认为王国维之死与王潜明早逝有关,明确说明无关乎罗振玉之逼债。检王国维与罗振玉近三十年相知相交的经历,虽然在王国维1916年从日本回国后,两人通信多有对古物、书画的买卖之事,但王国维主要提供信息以供罗振玉参酌,罗买与王买分得清清楚楚。罗振玉确实对王国维一家经济多有支持,但其主要方式是为王国维提供以劳务、职业或职务而获取报酬的机会。罗振玉视王国维为天挺之才,深感若令其旁皇生计乃是自己的耻辱,所以用各种方式缓解王家的经济困难,其主要目的是让王国维勿劳分心专力学术,以精深之学术延续中国学术之辉煌,罗振玉的胸襟与格局之高由此可见一斑。罗、王经济关系的底蕴在学术,这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章。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9.
涉农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统筹整合作为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的突破与平衡,加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边界范围,因而属于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现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很大困境,而法治保障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必要性,更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法治财税"理念的指导下,法治首先必须尊重财税规律、逻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及各省份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文件规范中与法治财税规范意旨不符的部分进行分析、审核和修正,以尽快建立稳定权威的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法治方略,顺应新时期民生财政的发展要求,并促进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污染环境罪的诸多争议,在正确把握保护法益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寻求具体答案。承认生态学的人类中心法益观下的环境法益是本罪的保护法益,将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列为本罪保护法益的观点,因缺乏对环境法益层次性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而不具有合理性。2017年司法解释第1条的部分行为规定,通过对污染环境行为严重性的实质自然属性的规定,表明行为对于环境法益的实害结果;而部分结果规定则是通过对人身、财产等损害的判断,确认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损害后果。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对过失犯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对间接故意的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