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在审美人类学美学学科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表达禁忌(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表达机制及效果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模式加以保障,并且具有强大的群体性认同功能.对审美制度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民族审美文化”范畴及其意义。认为 :民族审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核心的 ,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 ,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确立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廓清了民族美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 ,即民族文化中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部分。其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概括 ,实际确立了民族美学理论的方法论框架。以民族审美文化为生长点 ,建立新的美学范畴、观念和价值体系。再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确立 ,其现实意义在于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 ,选择适合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4.
通古斯人类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古斯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通古斯诸民族及其文化的一门科学。它是通古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通古斯人类学的历史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其内容涉及文化人类学的一切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类学从包含审美性 ,到实现审美化 ,最后走向生态审美学 ,形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6.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它们和人类社会与文化及大自然之间所发生的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美的视野来看,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风景.审美人类学更应强化自己审美的思路,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一般的文化人类学区别开来,才能突出本学科的审美的特性.在研究方法上,审美人类学也应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着眼,对残存文化进行富有特色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改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其创建者郝苏民先生荣休(国外称因有学术建树而得到"退而不休"待遇的学者为Professor Emeritus,我译之为"荣休",我看郝先生当之无愧)之后不久,便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座谈,我十分感激.此前我来过这里一次,第一印象是,这个教学研究机构在民族学上有其值得珍惜的特色.当不少同人仍旧沉浸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等学科之间的界线的"勘察工作"时,这个学院"偏安一隅",悄然进行自己的学科综合.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活动都和人类学的传统及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思想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人类学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对人类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了马克思和人类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指出了人类学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马克思对当代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 ,在迈向 2 1世纪的时候 ,在美国 ,随着政府支持的减少和越来越依赖于私人化的资本主义企业 ,纯学术的人类学将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要改变人类学的边缘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学者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人类学在保留其内省和创造性的多元化、非偶像性的思维和深奥的学术等特征外 ,更会成为处理跨民族而又有共同基础的人文挑战的领导因素。文章呼吁人类学家要参与并领导那些超越人类学的学术计划 ,走出去进行超越本学科的思想交流 ,发展对世界有贡献的领域 ,如对全球性和地区性的自然史以及人类进化和物质文化的史前史进行准确的概括 ,参与制定相关的人文政策 ,参与领导跨学科研究及公共服务事业 ,参与处理人类面临的诸如性、生态、政治、经济、宗教等重大问题 ,参与文学和电影创作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批判--走出认识误区,开拓西部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中国政坛和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 ,被赋予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理论界对城市化的研究成果丰富 ,取得了诸多共识 ,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正确地认识这些“误区” ,重返城市化之本义 ,是促进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 ,人类学被奉为各种人文科学的理论源头。然而 ,人类学自身却在怀疑自己的学科使命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导致人类学信仰危机的原因 ,不仅在学科外部 ,更重要的是人类学内部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和错误。我们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学学科内部的成长动力 ,还要认识到人类学学科得以成长的文化和时代 ,以及孕育它的社会体系。人类学是哲学的一个领域或分支 ,是多门学科的总汇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家将艺术视为文化表现(representationofculture),将其作为理解、把握、研究文化的路径之一,由艺术表现探寻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根据关注点和采用理论方法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主要是从进化论的科学式研究到历史特殊论;兴起,采用功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与应用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应积极开展应用人类学的研究 ,包括发展人类学、工业人类学、农业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 ,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同时推进应用人类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领域涉足性人类学研究的几位实践者都是研究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同领域的性学研究者开始看到,性存在是多元的,在批判生物决定论的同时,提出了性的社会建构理论,这与人类学对性的研究不谋而合.中国的性学研究逐渐形成了"性人类学"这门崭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学者们开始对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几乎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实的、客观的角度,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自身的逻辑发展来分析两门学科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性,这对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