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说读书     
何申 《社区》2013,(17):4-4
说“读书”,得把两个概念分开:上学,也叫读书。早年间问你读了多少年?答七年,好,高小毕业,多半个秀才。现在读了十七年还在读大学,往下还要读博士,但总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阅读”,甭管多大岁数,认字了,或半认不认的,就捧着本书读。这个,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总也读不完。  相似文献   

2.
孟祥海 《社区》2012,(5):37-37
西弗森是美国加州一名95岁的老妇人,2010年12月的一天,她在家清理房间.发现了一本名叫《水上飞机独自飞》的书,再一看书页里的书签,她大吃一惊。原来,这本书是加州阿马尔县图书馆的藏书,这是她已去世多年的丈夫1936年借的.现在已逾期74年!  相似文献   

3.
阅读感动     
李业成 《社区》2014,(14):8-8
我看过一个意大利进口的电视剧《警察故事》,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已成盲人。她听到有人翻书的声音,便非常敏感和激动,可见书在她心灵中的位置。她要书,儿子递给她,她用手摸着书,那双手因渴望而颤抖。这本书是但丁的《神曲》,但丁在今天依然是意大利人的文化精神。这是她从前读的书,她熟悉书的被磨破的边边角角和书后的标记。她想起了书中被她勾画过的句子,让儿子读给她听。儿子在做着一件最为孝顺的事,认真而动情地读给妈妈听。这个剧情真好。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 《社区》2012,(11):15-15
最近读了一本年轻作家葛亮写的《朱雀》,这本书先在香港出版。最近才在内地出版。葛亮是个年轻作家.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人。他的这本书写的是南京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事情.时间跨度有七八十年,很长,但是叙述很从容,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作者把南京看作一个人来写。而不是一个城市,所以他笔下的南京非常的生动。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说,人的一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在学校读的书,另一本是社会这本书。当我们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时才发现,其实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社会这本书卷帙浩繁,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汲取。这本书最难读,她或许会让你心酸、彷徨,但更会让你坚定、向上,这样你才能慢慢成长。  相似文献   

6.
等到上帝创造第一位母亲时,他已经超时工作进入第六天。一位天使出现了,问道:“您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造这样一个人?”上帝回答说:“你读没读说明书?她必须是可洗的,但不是橡胶的;她有200个可活动的零件,全部可以更换;  相似文献   

7.
绿茶书情     
正《四季访书》钟芳玲著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16年7月钟芳玲是个书店控,多年前我带她来过读易洞,她一直很惦记,每次来京都说有时间还想去读易洞坐坐。这本《四季访书》是她"书店三部曲"后的第四部,依然很有独特性,这些世界各地的书店和店主人,只有她能如此深入地走近和沟通。每个书房都值得拥有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杨蝉,弯弯的笑眼、高高的个子、一身轻便的运动装,在冬日暖阳的“烘焙”下,给人一种温暖、活力的感觉。目前正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的她,在大学期间曾有过一段让人羡慕的志愿者之旅: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曾是气质优雅的颁奖礼仪小姐;2010年上海世博会,她担任礼宾志愿者服务于幕后;2010年10月9日,她站在世人瞩目的舞台,成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使者。  相似文献   

9.
苏轼少年时,博览群书,文才显世。他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读尽人间书, 识遍天下字。 不久,一个老者登门走访,带来一本书,问苏轼;苏轼竟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感到很惭愧。于是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0.
1962~1970年:昆士兰凯恩斯之北家住阿瑟顿高原的一位妇女说她一直都能看见UFO,反复不断地做噩梦。她妹妹说她们曾经上过飞船,外星人还给她看过一些东西。她晚上经常用奇怪的语言喊叫个不停,自己也不知道是梦还是现实。她看见《神合》(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封面上的那张脸以后读了那本书,两年以前,醒来经常看见卧室里有戴着头盔的小人,手里拿着什么器具。  相似文献   

11.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建筑女工数量在不断增长。相比男性要柔弱得多的女性,为何会在力气活较多的建筑工地上聚集?她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本文陈述者周姐讲了自己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经历。周姐今年48岁,吉林省大安市人。2010年春节过后,因失去老家土地。她与丈夫一同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3.
周斌 《社区》2014,(29):4-5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由陈丹青记录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无疑是这样一本书。注意并阅读这本书,多少还是受了网上刊发出来的文字影响,即:木心的讲述、梁文道的序言和陈丹青的后记。未曾想.一段奇异、温暖、感动、奥妙的阅读体验,由此开始。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相似文献   

14.
清风 《社区》2008,(17):58-59
记得若干年前曾购得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当时因旁事干扰而只草草读之,并未能细细品味之。前不久又拿出来翻阅,方始有了一种解渴的感觉。这本书既非断代史,亦非专门的学术论文.但出版后受到极大欢迎,除了英文、法文版外,中文版亦一再再版.印数之多为同类书所少见,其后更有德文版、日文版问世。  相似文献   

15.
张克川 《社区》2008,(2):52-52
读书对于已经年过不惑的我来说,简直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天到晚忙于生计,难得有闲暇时间,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坐下来好好读一本书。再有自己在工薪一族里又属于偏低收入者,时下的书价也不便宜,如果能给自己买一本书,简直就成了给自己添置了奢侈品。  相似文献   

16.
缅怀贤妻     
去年的今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抢救室里。“来,你坐到这儿,陪陪我吧。”艳秋说。我与艳秋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相处近半个世纪,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说这句话——我万没有想到,竟然也成为她最后一次说这句话了。回首往事,几十年来,总是我读我的书,做我的学问;她备她的课,做她的家务。彼此从来还没有过什么逸致闲情,亦或许还未及享受这再普通不过的人伦之乐。她接下去说:“我能力微薄,多年身体不好,为支持你的事业,却是尽心尽力了。如今已力不从心,我得准备走了。四个孩子,全已自立,都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我放心了;惟一放心…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23日,胡家芝老人走了。她从清朝末年向我们走来,又在新世纪的这个春天里安然离去。一生跨越3个世纪。是寿星;双手剪出千余美图,是剪纸界的“金母泰斗”。  相似文献   

18.
王新同  吕敏 《社区》2010,(29):19-21
她的梦想是“恢复地球的美丽”.为此她放弃了当老板,加入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她曾去日本与捕鲸船对峙,阻止了一场场疯狂的猎杀行动:她说服作者用再生纸印刷《哈利.波特》,使其成为史上最“绿”的一本书;2008年9月,她作为中国代表远赴南半球,揭露伐木公司对那里的破坏性采伐。  相似文献   

19.
聂华苓已在国内出版了四本书,是国内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注目的旅美女作家.有关她的评论发表了不少,但大多侧重于介绍她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或者评价其作品.本文试图根据目前能接触到的材料,探讨聂华苓创作思想的发展.(一)聂华苓,一九二六年生,抗战时期流亡到四川,并在四川读中学和大学,全国解放前  相似文献   

20.
舒国治 《可乐》2010,(10):72-72
她微低着头,视线不经意地落在前下方的地面上,轻闭着唇,有时甚而把眼皮阖上一阵子,随着车行的颠簸,身躯也时而稍显移晃。有时,她读着一本书或一本杂志,不理会时间的漫长无聊,也不在意同行者在奔波劳碌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