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知是在实践中生成和确证的 ,但实践不仅出真知 ,也出谬误。成功的实践是真知的来源 ,失误也是真知的重要来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真知也要不断更新 ,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人的价值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青年更是要将人生目标融入社会实践进行一番淬炼。实习正是沟通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实力与兴趣、掌握工作内容与技能、认识社会运行规律与人情世故。在校期间,我有过两段实践经历。第一份是在咪咕视讯有限公司内容运营中心,当时正值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相继举行,这样的实习机会对于来自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我来说十分有吸引力。第二份是以个人的名义为某游泳馆拍摄一条宣传片。这两段关联不大的实习经历有互补也有共性,对我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真知     
真知的内容是道,庄子自己所认识的那部分道便是庄子真知的内容。道的内容除了庄子所独有的思想之外,其他内容大部分没有超过俗知的范围。获得真知的方法是“心斋”。随着庄子对真知的认识不断深入,真知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知识论丰富而复杂。学者多认为,庄子怀疑进而否定世人之俗知,而崇尚真人之真知;真知即体道之知,只有抛弃世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方法及其知识,才能直觉体证本原之大道。因此,世人之俗知与真人之真知完全地对立、割裂开来,且真知及直觉的方式颇有神秘性。俗知分为事实之知与价值之知,庄子质疑进而否定事实之知的真实性、确定性,质疑进而否定价值之知的普遍性、确定性;庄子之真知不是在人世间获得真实性、普遍性的知识,也不是齐之玄知,而是忘知、无知;真人通过忘的工夫彻底地忘却一切知识,心虚静虚无,不识自我,不识天地万物,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即回归原初浑沌未分或混而为一的存在形态,即向大道的回归,即体道。真人彻底地消解了自己的主体性,一方面自我养心养神,另一方面万物自生自成自毁。  相似文献   

5.
实践出真知     
笔者认为,解决企业招聘难、就业难问题,重要的是求职者要树立肯干、肯劳动的观念,社会要加强对求职者劳动光荣的教育。从求职者自身择业观来看,由于学校教育重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忽视了劳动教育,忽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成许多求职者以为读书就是为了不要劳动,潜意识里形成不愿意从事艰苦劳  相似文献   

6.
实践出真知     
去年十二月,我告别了母校——上海行知学院,走上了实习岗位。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自己已真正长大了,将不再依赖父母的庇护,独行职场;再就是我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希望,想要一展抱负。担忧的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哪条是属于自己的路,该怎么样走好。不过我始终坚信一点: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我都要勇敢地去克服。时至今日,我已在中国银行工作了十个多月了。虽说时间不长,但我对“中行”的业务已从一无所  相似文献   

7.
朱子所言“知”“行”的核心义涵,不是“成物”领域内的“认识此事物并谋定处置方案”和“将之付诸实施”,而是“成己”领域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持”。其对于知行轻重的看法,并非“行重于知”,而是知行各有其“重”。朱子对于知作出了浅、深的区分,对于行则相应地作出了小、大的区分,其在知行次第问题上的看法与其说是“知先行后”,不如说是“浅知-小行—深知-大行”。朱子有时以“真知”为“行”的前提,有时又以“行”为“真知”的前提,似涉逻辑谬误,但实际上后一种说法中的“真知”并不是指“真知”本身,而是指“真知的意味”。这些关键点的探明,极有助于重新理解朱子知行论的价值以及日常的知行实践。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9,(12):F0004-F0004
建校十几年来。云盘小学少先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被光荣地评为“江苏省少先队红旗大队”、“苏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学校大队部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抓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着情操,收获着快乐。  相似文献   

9.
大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主渠道。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真信,才能在实践中去真教,从而让学生学到真知。  相似文献   

10.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11.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上关于真或真实问题的讨论,一般都归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尽管先秦时期的庄子对认知意义上的知是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庄子哲学里完全没有关于真知的思想,只不过庄子所主张的真知并非西方认知意义上的知,而是一种忘知之知的大智慧。在庄子看来,人们若只站在各自有限的角度,把自然万物当成和自我主体相对立的客体来进行区别,而不顾及对象事物本身周流不息的自然情状,那么所形成的观点就只能是有限的。故他认为只有从道的角度来对对象世界进行观照,即以道观之,才能获得忘知之知的真知。  相似文献   

13.
《大宗师》篇的"真知"是"真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有"真人"才会有"真知"。"真人"与道同体,天人合一。"真知"也就是"知道"。要知道"道"乃是化生万物之根本,人的生死为"道"之所化,死生存亡本为一体,而"得道"则是一个不断剥离物欲的过程。要想获得"真知"必须打破对生死的迷执,必须摆脱仁义是非的束缚,还要经过"坐忘"的过程,最终达到"不知之知"的境界。"安命"是获得"真知"后的无奈的选择,但正是因为"命"对人的限制才促使人们不断对"道"进行追寻与探索。只有"道"才能引领人们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才能找到真正的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4.
真知是在实践中生成和确证的,但实践不仅出真知,也出谬误。成功的实践是真知的来源,失误也是真知的重要来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知也要不断更新,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与本刊编辑商榷:“生命出真知”与“生命活动出真知”主编先生:您好!贵刊前年第三期刊登的拙作《恢复理论的科学性:本能哲学之我见》一文好似作一更正。文章中的一个提法,原稿是“生命出真知”,而贵刊改成了“生命活动出真知”,这就产生了较大的出入。从本质上说,...  相似文献   

16.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求真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我们过去建立在“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基础上的新闻求真的路径在后真相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建后真相时代新闻求真的路径,这条路径应该从符号现象学“真知”视角切入,将新闻求真的过程视为在探究社群的基础上去寻找“真知”的过程,新闻求真应该是由多元新闻活动主体共同进行的永无止境的解释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荣或辱是指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在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我国现阶段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即"八荣八耻"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农村统计改革从阜阳试点到全省推开,用了二年时间。去年“太和会议”以来,全省农村统计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布置的任务,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安徽省农村统计改革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这里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开创农村统计改革新局面 安徽省农村统计改革是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根据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男孩,在被送往寄宿学校之前,他在班级里是最聪明的学生,每一次考试在班级里都是排名第一。但是,他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后就改变了。他的成绩开始下降。他讨厌班里的每一个同学,他比任何时候都孤独。他在深夜里尝试自杀,幸好被同学发现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觉得没有人重视他,他觉得老师和同学都不关心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