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了吗?本刊以全新的面貌与你见面啦,感谢一直以来喜欢它、支持它、鼓励它的读者朋友们,新一年,我们会继续努力。新的学期、新的梦想,当然也少不了属于读者自己的感怀与展望。本期的热议话题就是新学期,‘心'祝愿,让我们回首过去,不管对与错,每一步都是成长;展望未来,不管阴与晴,每一天都是挑战。微笑着,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书写新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2.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从零开始     
太阳日复一日地升起,但每天都有一个新的起点;月亮月复一月地圆缺变化,但每月都是崭新的开始。不管过去是痛苦还是快乐,不管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不管过去是暗淡还是辉煌,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新的一天需要我们重新努力,一切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起源和读者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他相信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从生理层面上降低了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无疑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起源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并且扩充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阈”、“文本召唤结构”等术语的理论内涵,从而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极目古今觅“侠”踪──“侠”的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目古今觅“侠”踪──“侠”的文化溯源赵志成八十年代,随着港台新武侠小说的流入大陆而兴起的一股武侠热,至今还没有降温。不管人们怎么去说它,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却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客观现实。其持续时间之长,读者面之广,是其他任何题材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在文...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同志一九四八年写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热情讴歌我们党领导下的土改运动,成功地展现了一幅规模比较宏大、性质比较复杂的农村阶级斗争的画面,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翻身农民斗争风云的绚丽画卷。它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至今仍然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7.
除夕情怀     
冯骥才 《社区》2010,(8):28-28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时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它。它还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烟消云散。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相似文献   

8.
“情报资料是人类第二资源。”“是无形的财富,是开发人类知识的金锁匙,是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情报资料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教师,一个科研工作者,不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还是探求教学中新的知识领域,不管是解决疑难问题,还是从事某项题目的研究,都离不开图书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艺术生产中,技术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它直接导致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并随着艺术技术化的进程,使艺术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成为可能,为文化工业的市场化提供保证;另一方面,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看,技术如印刷术、摄影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新的观看和创作方式,它进一步加强艺术作品的虚幻性以及对读者的权威感。此外,通过资助或提供设备的利用技术还将把一种艺术标准之外的“控制”引入到艺术生产中,这就使得我们对技术诗学的追寻倍显艰难。  相似文献   

10.
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理解林斯坦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其本身并不传递意义,而只是起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身已有的记忆即知识结构去构成意义的作用。它强调阅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亦即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外语阅读是利用头脑中...  相似文献   

11.
读者凭据自身的经验与情感,文本不愿放弃语言与结构的自足性,那么,阅读如何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呢?女性主义阅读理论试图为之提供一个解释。只要我们谈及女性主义或性别研究,立即就进入了阡陌纵横的社会文化网络。它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并极其频繁、极其强烈地...  相似文献   

12.
读者与报人之间足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商品与市场的关系。“近距离沟通”是绝大多数晚报的办报理念,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供人之所需。它是具体而亲切的,是人情味、人性化的,是无微不至的。在寻求与读者之间最短距离的过程中,贴近再贴近,那么也许我们的报纸很快就会由以往的“可读品”而成为人们生活巾的“必需品”了。  相似文献   

13.
古诗《焦仲卿妻》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不仅以其痛斥封建礼教的鲜明主题震撼着读者的心,以其凄楚动人的悲剧情节纪录了历史真实,以其细腻的人物刻划为我们留下了丰满的艺术形象,而且以其精巧的构思显示出它的感人的艺术魅力。长诗不仅从婆媳、夫妻关系的角度来控诉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而且从姑嫂关系的角度来衬托封建礼教的专横。刘兰芝与小姑话别的描写,正是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刻划人物深化主题的关键性情节。“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对主人公刘兰芝与小姑告别时说的这四句话,注释家们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就全国影响较大的“伪附说”、“夸张说”、“语病说”展开分析论证,提出了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通常分为两大部分,即藏书工作和读者工作,前者为收藏系统,后者为服务系统,二者在图书馆工作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评价一个图书馆的办馆水平是看它的办馆条件和服务水平,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我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虽有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图书馆的现代化、情报化和社会化主要是指它的读者服务工作,它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为了提供优质的读者服务,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看它读者服务的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读…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他心,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他私密的意识感受,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他人的意识感受与我们自己相应的意识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为这个我们与生俱来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念提供在认知上好的理由和依据呢?这就是关于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挑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检验对这个问题的五个主要的解决方案;我们争辩说只有其中的两个方案是真正在试图回应关于他心的认识论层面的怀疑论挑战。接下来我们改进了这两个方案,即所谓的归纳类比论证与最佳解释论证。最后我们将这两个改进后的论证结合起来为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家庭革命     
长江 《社区》2003,(21)
一位独生子女的父亲,在儿子长到20岁的时候,非要逼迫儿子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条款不过76个字,概括它的精神就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这位近乎发疯的父亲到底怎么了?那份不可思议的协议到底搅起了怎样的波澜?它给读者、尤其是今天的家长们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索?  相似文献   

17.
席慕容曾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成诗。”诗意的生活,在于我们用诗意的心去创造,用乐观、奋斗、奉献的心去撒播诗意的阳光。那样,纵使生命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们也能抖掉它,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剪报活动逐渐兴起。剪报不仅体现个体的兴味,也是一项技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现象。在整个剪报活动中,剪是前提,存是结果,重读是价值再现。因此,从阅读史的角度看,剪报是通过个体对报刊新闻的“位移”,在空间上生成新的文本关系,形成新的阅读链条。对于读者而言,剪存报刊资料的最终目的,在于“日后”阅读,“重访”历史场景,回想新闻事件。从探寻意义的层面看,读者在日记中留存的剪报资料,更能“活化”报刊新闻,展现“剪”与“存”,“剪”与“写”,“剪”与“思”的关系。剪贴的新闻文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证据”,供读者在日记中予以说明和评论,体现“作文”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与剪报册呈现的多元话题不同,日记中的剪报材料较为零碎,但它融入读者的叙事和评论中,产生了“根植”意义,与作者的言说融为一体。因此,从“剪”的角度探讨读者的兴趣、体验和想象,是阅读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概念、估算、成因、效应、治理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并着重分析了1994年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了治理的对策。作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要长期与之作斗争;不管从长期或短期来看,我们在理论和政策上都不能为通货膨胀开绿灯,但在实践上又要承认它,同它作坚决的斗争;1994年的通货膨胀程度,主要取决于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执行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需要感悟的,阅读中的感悟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相互碰撞、情与情相互冲激后的融合,是读者好似心中要说的话被作者说出了,读者要表达的情,在作者处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达到了共鸣;读者在阅读时走进作者的心,作者则与此同时占据了读者的情。阅读产生了感悟,而使文字复活、情趣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