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评     
《社区》2022,(3):4-5
近日,《2021年淘宝冷门新职业观察》发布,对新出现的冷门职业进行了集中盘点,包括专门缝补旧玩偶的玩偶医生、将梦境做成展览的绘梦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整理收纳师、制云师、猫粮品尝师、铸甲师、直播间布景师、手机入殓师等职业。记者记录下这些新“工匠”的故事,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2.
熊建 《社区》2011,(5):41-41
前两天偶然看到日本一部拿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入殓师》,讲日本一个地方有一种职业,以一种优雅的仪式给故去之人更衣、化妆、敛人棺材,将对死者的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对生者的抚慰表达得贴切可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电影《入殓师》与文学作品《纳棺夫日记》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结构、情节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两者生死主题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理清二者的关系与异同。  相似文献   

4.
耕晨 《中华魂》2014,(5):43-47
一 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一师师部驻扎在江苏东台三仓镇。过春节时,东台民间不少人家的大门上都贴着"粟师长打仗仗仗胜刘政委讲话话话好"的春联。"话话好"就是句句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另类的智慧     
唐宝民 《社区》2010,(35):30-30
183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音乐家李斯特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是李斯特的粉丝,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李斯特那样的音乐大师,所以就慕名前来,想要拜李斯特为师。  相似文献   

6.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7.
吝惜鼓励     
钟芳 《百姓生活》2011,(3):20-20
183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音乐家李斯特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这小伙子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李斯特那样的音乐大师,所以慕名前来,想拜李斯特为师。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的陈列室里,我见过一把日本军刀,没有一个字的解说。那刀只是一把制式刀,日本下级军官用的。它的故事,是亲手接受捐赠的博物馆的李正先生告诉我的。那把刀曾是一位名叫沈荣棠的军人的战利品。沈荣棠,浙江海宁人氏,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军团预备二师六团二营迫击炮排排长。  相似文献   

9.
刘江伟 《老友》2011,(4):66-66
说起我岳父,他可是位"时尚达人"呢!我们小区今年举办的迎新春晚会上,4个"小天鹅"诙谐幽默的滑稽表演,赢得了观众们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大家被逗得捧腹大笑。仔细一看,"小天鹅"是由4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扮演的,个子最矮的"天鹅"就是我岳父。起初,小区的老人们没人组织,不是打麻将,  相似文献   

10.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是对前人美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心师造化"既体现了重"神似"不轻"形似"的绘画宗旨,又揭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强调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思想和意识的升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向和审美价值取向,并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润洪  席小平 《老友》2011,(9):26-26
这是一个由58位院民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就是全国文明镇——高安市八景镇敬老院。为这个大家庭营造幸福与和谐的是他们的"好儿女"。"好儿女"其实是敬老院院长、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否定"多抽前绪"的同时,又完全赞同"师心独见"的创新。其实,"多抽前绪"与"师心独见"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借鉴前贤,立足现实,"运用脑髓",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艺术史上,齐白石是一位从传统走上革新的艺术大家,齐白石早年的画风较不成熟,也无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与同时期的黄宾虹一样,他的艺术也是"晚乃善"。所以,谈齐白石的艺术,就是谈他晚年独创的画风,可以说开宗立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颜梅生 《中华魂》2012,(19):48-49
在长征途中,有一个没当过"新郎"甚至还没有谈过恋爱,便当起了爸爸,背着孩子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人,他就是开国将军马泽迎。那个孩子,是他根本不认识的烈士的遗孤,最终被他抚养成人。马泽迎(1912—1974),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三师炮兵连班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连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骑兵团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15.
朱萍 《北京纪事》2010,(11):50-53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一种时尚。从"流传的生活经验"到"最新科研成果发布",从"中医养生"到"西医营养",各种养生风行,到底该听谁的?时下,健康管理师正在悄然升起,也成为一种时尚的新兴职业。杨艳春,中国健康管理师培训的创始者之一,北京女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培训负责人,致力于让"4亿医保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师。在欧美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的概念非常深入人心。目前,有7700万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超过9000万的美国人成为健康管理计划的享用者。  相似文献   

16.
贾云  夏寒寒 《社区》2011,(34):24-24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还得谢谢你们啦,是你们的信任让我的生活充实又愉悦。"被楼栋居民推选为"楼嫂"的陶华瑛阿姨每当有居民向她致谢时,她总是要回谢居民一番。早在今年"三八妇女节",苏州市沧浪区南门街道竹辉社区就由居民推选出了20位"楼嫂",陶华瑛就是其中一位。她们向居民承诺:"我们一定当好大家的‘嫂子’,为大家伙着想,为大家伙服务。""楼嫂"这一全新的称呼,在竹辉社区赋予了新的服务职责——做好邻里的好管家、送货员。  相似文献   

17.
郭宇宽 《可乐》2011,(5):10-10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歌师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师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典型性音乐文化形态,它以各族族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谓"歌师"为传承主体,以口耳相传为承传方式,以所属民族各类文化活动为留存空间。在当前高科技迅猛发展态势下,此种文化事象的传承已显举步维艰之势。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象,当下文化人类学界应该对其给予更高层次的学术观照与更深层面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贤倩  包晓红 《中华魂》2012,(14):59-61
在红军队伍中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生前被称之为红军中的"活菩萨",死后被共和国元帅誉为"无名英雄"。他非凡的业绩与短暂神奇的一生,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流芳千古、永载史册——他就是红军无线电通讯及技术侦察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蔡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合理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