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二月,五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两年后,鲁迅先生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对青年战友表示沉痛的悼念。文章的最后,鲁迅怀着无限悲忿之情,英勇宣告:“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个予言在十几年后得到了实现。然而,在“四人邦”篡夺了舆论工具的时期,居然又发生了不准“记起他们”和“再说他们”的事!他们倒行逆施,要把历史重新推回到那“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黑暗中去!为此,肆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是党派文艺建设的中心,同时也是国民党消极查禁与制裁左翼文艺的中心。国民党在印刷、流通与销售等方面,对左翼文艺进行审查,从而影响了当时左翼文艺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的相扭结,构成文学对象并激起了作家的情感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作家把由文学对象和审美经验构成的表述性对象符号化,形成文学价值的客体性载体一文学作品.文学作为科学—社会学范畴,不只具有审美属性,而且具有诸多非审美的社会属性.文学作品作为具有潜在价值的载体流布社会,与接受领域中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同一类读者的特定的阅读意向相遇合,便会建立起不同的审美意象,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建立起认识的、道德的、教育的、政治的、审美的等等各种对象性关系,也就表现为文学的认识、道德、教育、政治、审美等价值.文学就是这样通过社会的价值关系网络作用于读者的感情,推动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是依据作者主编的<浙江20世纪文设作出重大建树的浙江作家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卓越贡献,探讨其建构文艺新格局、引领文艺主潮及其创作提升左翼文艺品位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四人帮”一笔抹煞三十年代文艺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政治大阴谋。 所谓三十年代文艺,是指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这一历史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也称十年内战时期或“左联”时期的文艺。  相似文献   

7.
30年代,作为文化革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广东的革命美术活动有了蓬勃的发展,并日臻成熟。其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当时左翼美术运动的开展关系极大;另一方面也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当时,广大美术工作者充分发挥美术唤起民众、激发爱国热情的社会功能,用自己的创作紧密地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使广东的美术始终朝着大众化、革命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这是文学史研究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出现和发生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尽管从五十年代第二个年头诞生的王瑶先生的第一部现代文学史起,每一种文学史都必定提及;然而,这也是所有文学史的共同特点:对其论述一概寥寥数语,语焉不详,说得朦胧模糊,除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性结论,很少有展开一些分析和论证的。无论是总论点还是具  相似文献   

9.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是在国际苏维埃运动和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引领和感召下发生发展的,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重要一翼,与中国苏维埃运动具有深刻的关联性、关联域和关联度。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和中国苏维埃运动之间的关联性突出表现为二者的同源性、同质性和同步性。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形态性、结构性、功能性和过程性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只有在通过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关联性、交叉性、整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中,才可能获得同情性理解与系统性揭示。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 ,在瞿秋白积极倡议下 ,形成了大众文艺问题的又一个讨论热潮。瞿秋白热心倡导大众文艺运动 ,与他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的认识与要求分不开。他的文艺大众化主张 ,强调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生活大众化”的必要性 ,提出了革命大众文艺内容和题材的新要求。关于形式问题 ,他特别看重旧形式的利用和改造 ,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为推广大众文艺 ,他设计了开展“俗话文学运动”、“街头文学运动”、“工农通讯运动”等方案 ,并在苏区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众文艺》等左翼文艺期刊对朝鲜左翼作家和“同伴者”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部分翻译介绍,它们是两国左翼文学交流的踪迹,是两国现代文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成长”和“进步”具有明确的目的。三十年代左翼都市小说中“成长”主题有两种模式 ,在两种模式中知识分子与工人在角色功能上是互换的 ,因而两种模式的“成长”是互为反方向的。主题性结构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知的程式化的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积淀演化 ,因而“成长”的主题性结构与三十年代社会历史发展有内在联系。与“成长”主题相关的分别是“前成长”主题与“后成长”主题 ,三者相互印证 ,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论三十年代左翼青年作家群崛起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文(载本刊1992年第1期)的姐妹篇,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左翼青年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拓、人物刻画、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及某些局限性,进而指出:左翼青年作家群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结束了新文学史上“革命文学”的时代,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期,完成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作者《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稿》中的一章。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左翼青年作家群,是左翼文学运动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支文学新军。他们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外国进步文学的影响,鲁迅等前辈作家的关怀,以及青年作家们自身的生活积累、艺术索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即从上述诸方面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群崛起的原因,及其对三十年代文坛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左翼文学的再研究摆脱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惟左独尊、新时期以后的惟左为非的倾向,呈现出较为客观化、理性化的特点,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情境的研究,对左翼文学运动的历史形态与迁延变异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思想界、学术界对当下新的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又表现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价值评判,对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而如何处理当下现实语境与学术研究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关系,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的价值追求提供理论资源,是当下左翼文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评三十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稽境材翻开近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史,30年代在《申报月刊》上关于现代化问题的一次公开性讨论,无论就其讨论的广度及深度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对现代化认识的一个转折点。现将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的诸问题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由苏联掀起的国际左翼文学思潮席卷了英、法、德、日、美、中等国。围绕着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核心问题,各国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互之间也有所借鉴。然而基于不同的社会状况、文化情境,这种交流和对话势必带有某种想象与误读的成分。中美左翼文学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明显,从兴起缘由到艺术观念都包含着大量的异质性因素,呈现出世界左翼文学难能可贵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30年代,豫西南的宛西地区兴起了以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热潮。其理论依据“三自主义”即自卫、自治和自富主义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俄国辽阔的疆域内,居住着人数众多的犹太民族,他们中最早的一批在公元前几世纪就定居于此。但是,在漫漫岁月之中,以吃苦耐劳为本的这批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后代们,所换得的是无尽的苦难与灾祸,他们被驱赶、杀戮、奴役,从未以一个完整的民族被统治者所接纳。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中看到了希望。到二十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20.
郭韦求 《老友》2008,(12):14-15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整整三十年。这是创造历史、辉煌灿烂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走向世界的三十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