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古至今,诸多学者对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著名政治经济学者马克思也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经济伦理进行了阐述.通过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阐述,探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作用和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温权 《人文杂志》2022,(8):100-107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对货币权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以“交换价值”“平均利润”以及“生息资本”为节点,马克思不仅在概念维度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从“因何所是”到“确如其是”及至“是其所是”的形而上学追问,更从现实层面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提供了“发生学”“过程论”与“目的观”依据。它们作为《资本论》的核心议题,无异于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的三个递进层次:对资本主义“所谓何物”的认识论再现,既是在本体论维度确证资本主义“自我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又为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逻辑学线索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素材。这就意味着,与马克思用货币权力的社会化史诠释资本主义“从哪里来”的概念实然性相对应,我们应当在社会性个体的实践史中不断确证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逻辑应然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  相似文献   

3.
徐蕾  易辉 《理论界》2009,(9):58-60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大写逻辑” ,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所表达的哲学视域。本文从历史语境、哲学视域、总体结构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大写逻辑”的本真意义 ,认为“大写逻辑”就是交往实践观。其主要根据是 :(一 )资本全球化是“大写逻辑”的历史基础和反思对象。 (二 )不同的哲学对“大写逻辑”提出了多元理解 ,但是贯穿这些理解的轴心 ,则是交往实践观。 (三 )交往实践观存在着三个向度 :存在论、意义论和辩证论 ,从而展示了“大写逻辑”的多重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孙峰 《理论界》2012,(2):4-6
受时代条件和研究任务所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该研究领域的全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资源配置微观行为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及其对成本的影响、资源配置形式与平均利润率动态、资源配置与生态约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审视《资本论》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坚持其思维范式和基本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资源配置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堪称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理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有利于在新时代实践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根据《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幅度和影响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资本论》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出版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重译的《资本论》全译本的面世等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期标志 ,将《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时期 ,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有力工具,它是指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另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代替的过程。《资本论》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的集大成巨著。《资本论》不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而且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资本积累的规律考察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中地体现在所有制关系上,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要落实到所有制关系上。《资本论》考察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问题——他自己的新的理论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不可避免性和暂时性。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术语、概念以及与新的问题提法相适应的新的理论观点,即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通过把各种经济范畴纳入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结构中来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并通过严格地区别现实对象与认识对象的不同、它们生产的过程以及发生顺序上的差别等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自觉阐发,实现了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也合理地解决了他所提出的新的理论问题。《资本论》在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上,在对建立理论的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思考上,都全面地超越了他之前和同时代的研究者,并且马克思的这些思考和论述在后来的科学哲学家的思想中得到体现和印证。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唐坚 《南方论刊》2020,(1):26-29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现阶段国内外形势下,若想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就必须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资本论》作为其理论核心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本文以现存的经济问题为着眼点,深入分析探讨《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寻找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并提出对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2.
13.
《资本论》理论体系是一个艺术的结构,它的形成依赖于构建结构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实施有几个必要的步骤:首先是对复杂的、多维结构交错、混合而成的混沌的对象总体进行解构,梳理出其中包含的各种结构;其次是对这些结构进行修正和改造,突出典型对象的主要结构,突出其历史发展结构、实质结构、性质结构;再次是对主要对象的实质、性质、多维结构进行分析与重构。这些再现的结构还与批判的结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思想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批判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一系列诸如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农业生态经济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这些生态经济思想是集系统性、永续性、过程性和人道性等基本特征于一体的整体性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释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基本特征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任何其他经济学著作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理论资源,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研究和对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仍然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性的实践意义。对其理论资源的再开发和在新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16.
陈明 《北方论丛》2017,(5):154-157
现代信用和信用制度是资本逻辑下信用关系资本化的结果.具有主体性结构的资本将信用当作工具和手段,并使其从属于资本逻辑扩张的需要和目的.信用关系的异化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逻辑固有矛盾的必然结果,最大限度地威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续.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过程、科学抽象法与现象抽象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学说与辩护学说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不同;又从都注重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结合和在制度分析方法上也有交叉阐述了两者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已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到的本体论思考则更是牵涉甚广的问题.试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现状,探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体论思想,寻找相关例证,解析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方瑞 《浙江社会科学》2020,(9):105-111+160
如何判定《资本论》的理论性质,其关键在于对《资本论》方法的研究。围绕这一争论,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一种是实证主义的阐释路径,立足于经验事实,注重对各种材料的整理与归纳,但这种阐释路径以"非科学的观察者"的方式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外部联系进行说明和描述,最终陷入"图式化"的经验抽象之中。另一种是黑格尔主义的阐释路径,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解释原则,"要求面向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并由之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之中",但这一阐释路径由于"跳过了经济分析的必要环节",必然陷入到黑格尔式的思辨抽象之中。鉴于《资本论》方法的研究对判定其理论性质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通过回顾马克思对不同研究方法的评述,来重新审视这两种阐释路径的理论困难,澄清《资本论》方法研究的阐释原则,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理论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9):59-6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资本论",而且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内在地澄清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机制,正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社会依托资本这个"物"解构了传统的价值整体主义而强调个人自由,但由于它所理解的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所以它不仅没有使得个体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而促使个体由于失去"最高价值"的支撑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个体主义的深层困境。《资本论》触及到了现代人这一价值困境的现实根源——资本,所以它最终破解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幻象,为现代人的未来指明了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