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间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资本论》不仅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且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权力统治,《资本论》的时间分析既具有经济批判意义也具有政治批判意义。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是将时间资本化以榨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那么资本主义的政治逻辑则是以资本化的时间统治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构筑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张力结构为载体的权力统治形式。马克思在以时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同时,也将剩余劳动时间的政治批判意义纳入对资本主义政治逻辑的瓦解之中。《资本论》的政治结论蕴含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时间分析之中,以时间解放为前提的人类解放是《资本论》时间分析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平台资本主义是数字技术和金融资本携手以平台装置实现资本根茎式布展,它以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技治手段以时空塌缩形式实现精益高效的交互活动。平台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社会结构重大重组,也为《资本论》开启了亟须回应的当代空间。尽管19世纪的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但是《资本论》关于机器、科技、资本的本质维度探讨和“人的现代性”根本追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理论和原则高度的指导意义。《资本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艺学理论有助于理解技术事实、技术权力和科技风险,资本二重性及其权力批判理论提供揭穿平台资本主义政治叙事的本质原则,资本主义总体危机和未来走向理论是把握平台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形式隐蔽着一种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伦理观上的颠覆、批判和革命.马克思伦理观基于“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这一立场既呈现在青年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人类学理解中,亦隐含在《资本论》关于劳动概念的经济学理解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劳动的立场”的最终确立,且通过“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看待、剖析和批判那种建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体系的结构性的不正义,马克思宣告了“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必然终结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学术研究》2022,(6):52-62+177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资本时代刚刚显露生机之际的先知性批判作品。他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了双重批判,从中凸显了理想的社会模式。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明显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余绪,在资本取得全球胜利之际,对其展开持续批判。但相比于马克思对资本的双线批判而言,皮凯蒂的批判仅限于对资本的单线批判,而对权力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认定那是矫正资本造成的不平等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落单的批判。不问国家权力是否能够矫正资本错失的单线资本批判,其系统性、彻底性与有效性都将受到影响。在影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资本与权力两种巨大力量面前,只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就处于一种要么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理念,要么将其放弃的决断状态。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探讨的死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作为历史科学的存在论—伦理学问题,它既属于又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三卷本《资本论》主要通过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积累、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与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既从存在论角度揭示了人受资本逻辑宰制而死的事实,又从道德伦理角度对该事实进行了否定和谴责.但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资本论》探讨的死亡是指资本主义本身的死亡,后者既需要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又需要坚守和捍卫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并为之进行现实斗争.这种双重理论特质在《资本论》中上演双重变奏,表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复杂性和辩证张力,它在最本源的意义上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源头即"双希精神"那里.  相似文献   

6.
需要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需要,而是与《资本论》的内在目的一致,是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研究需要的,是资本批判的需要观。集中体现必要需要、奢侈需要、社会需要;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和"需要体系"几个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需要才会作为人的需要被提出、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7.
社会权力是社会积累劳动对活劳动的必然性支配,是企业权力的来源.资本是现代社会权力的实现逻辑,是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力,为企业权力奠基.企业权力结构是不同类型资本载体所携载的社会权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不同类型资本载体所携载的社会权力在数量、强度上的历史性变化是企业权力结构变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汪次媛 《南方论刊》2022,(2):4-5,17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其主要阐述了虚拟资本的来源、内涵、形态、特性等内容,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当今世界难以完全摆脱的金融危机问题根本缘由都可追寻到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中去,深入研究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意蕴,双重效应等对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元晋秋 《北方论丛》2018,(1):108-113
社会分工条件下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人学依据.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揭示出资本以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创造剩余劳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如下历史使命:一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完成对劳动者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塑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资本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资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其历史使命创造了条件.在当前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对资本进行驾驭和导控,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主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从社会经济史来考察,虽然股份经济的雏形可以追溯很远,但其充分发展,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曾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最有效的形式,它弥补了单个资本积聚的不足:股份公司使个人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股份公司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股份公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公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I(V+m)必须=Ⅱ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Ⅱ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需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解说《资本论》的著作,都把这一段论述用符号表现为这样一个公式: I(v+m)=Ⅱc+△Ic+△AⅡc ②我认为,这个用符号表现的公式,没有正  相似文献   

13.
公共监督制度是民主社会保证偏好一满足模型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性保障制度.信息公开不充分以及由此导致的实际监督权不对称是中国政府公共监督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有效监督公共权力以信息公开为前提条件,以权力平衡为制度保障.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政务信患的公开和公共权力的制衡,已然成为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和权力平衡机制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有效监督公共权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与资本经营研究□尹继东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性“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的经济范畴。由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所决定,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社会属性,揭示了资本的社会本质。并且马克思以“资...  相似文献   

15.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批判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空间缺失"问题的批判和质疑,应当立足于《资本论》这一最经典的文本,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丰富的空间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了"劳动"、"资本"和"时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双重空间"本质:劳动是"价值增殖过程"与"协作生产"的空间,资本是"资本的文明面"与"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空间,时间是"工作日的缩短"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最终追求的就是以"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建构一个"自由王国"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7.
针对把资本结构等同于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把优化资本结构等同于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把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当成唯一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倾向,本文在概述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资本结构的内涵、资本结构的划分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一、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运动规律的宏篇巨著,它包含了丰富的对我们仍具指导意义的资本结构思想。(一)通过把产业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找到了衡量可变资本增值程度的指标,即剩余价…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资本研究方面,目前有三种社会资本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的社会资本理论;以我国的对策研究为导向的PPP(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理论.此三种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域不同.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马克思主要从两方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一是社会总资本:针对单个资本家所固有的私人资本而言,实际上此处社会资本等于资本的总和,其意思与资本的定义是相同的,在其著作《资本论》中集中得到体现;二是社会资本还指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话,误读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因此,本文在重读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资本生产方式”向“股份社会主义”“过渡点”系列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即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职业—阶级结构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研究,而只是在产业资本范围内进行研究的。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及其相互补偿问题时,是以全社会只有产业资本作为前提,而把非产业部门的需要舍象了。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前提是产业资本,根据是什么呢? 第一,从马克思《资本论》体系来看。再生产理论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的。我们知道,《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产业资本的个别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第二卷的第一、二篇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其对象仍是产业资本的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