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读过这篇《陋室铭》吗?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相似文献   

3.
王顺 《社区》2015,(15):44-44
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这样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个社区可能是一个“陋室”,但一个社区会有“仙”,也会有“龙”,更会有“德馨”的居民,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的新华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社区。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5.
透过杜牧《自撰墓志铭》"史笔"般的安稳、静谧、平板与和缓,可以看到他浓缩在"史笔"下的生命曲线和隐藏在"史笔"后的灵魂本真以及省己察故的精神品格,从而看到杜牧无法安顿的生命及其生命突围。  相似文献   

6.
顾彬最初进入我们视野是2006年抛出的"中国垃圾论"以及随后的"五粮液"和"二锅头"之说,在这些说法的背后除了看到炒作的噱头之外,我们很难见到别的。但当一部《二十世纪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出来之后,我们相信这个老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的评判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态度的诚恳、言论的负责、见解的独到让人折服。由序言当中的一句"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文学研  相似文献   

7.
朱季海先生的仙逝,令我感到突然。起先,从2011年12月2日《看壹周·苏州广播电视》A08版看到长篇报道,题为《国学大师摔跤之后……朱季海和他的"草根粉丝"们》,得知先生自8月份摔跤受伤之后,一直卧床不起,很为他的健康状况担心。但是,12月8日,又从苏州科技学院校园网上看到题为《国学大师朱季海著  相似文献   

8.
正真正能体现家长教育水准和境界的,不在物质,而在精神;不在金钱,而在陪伴。相比"天价清单",每天陪伴孩子多长时间,亲子之间有哪些互动,才是值得炫耀的。看到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份"天价开学清单",很多家长不淡定了。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一位北京网友晒  相似文献   

9.
谬改唐人刘禹锡《陋室铭》的一句,"山不在高,鉴史则名。"在中华大地上,名山奇峰多的是,而万里长城之北的这座因红色山石而得名的钟灵毓秀的秀珍峰峦,居然能名满天下,俯瞰群山,有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地区也因之而得名,这其中的道理就直接根植在红山先民留下的原始文化根脉上。红山文化被认识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初由日本人首先发现东蒙古地区原始先民生活遗存的信息,1938年由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出版了《赤峰红山后》,"红山"作为一个广大区域原始先民遗存文化的表征进入考古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身不在高,强壮则成;体不在胖,健美则灵。斯是文明,惟吾运动。能得健身道,生命树常青。恒作闻鸡舞,精气神鼎荣。神州腾矫龙,华夏兴。雪“病夫”之国耻,扫文弱之旧风。华夏矗铁骨,神州志成城。问嘉球:“谁敢争锋?”体育铭──仿刘禹锡《陋室铭》而作@张中豹$体育教学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有人仿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篇《陋吏铭》。此文颇有意味 ,可供一读 :  官不在高 ,有场则名 ;才不在深 ,有盐则灵。斯是陋吏 ,惟利是馨。丝圆堆案白 ,色减入秤青。谈笑有场商 ,往来皆灶丁。无须调鹤琴 ,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 ,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庐 ,或醉竹西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吏”者 ,墨吏也 ,贪官也。《陋吏铭》实为讨贪檄文 ,文简意赅 ,语谐情愤 ,挥笔如戈 ,直戮贪官。史有记载 ,在雍乾时期 ,虽曰盛世 ,却舞弊贪赃之风甚炽 ,尤其是江淮一带的盐商、盐官 ,官商勾结 ,“惟利”枉法 ;百姓若有诘责 ,上曰“…  相似文献   

12.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社区》2008,(11):22-22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今年已102岁了,仍思维敏捷,研究不辍,每月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刊物上。每当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就拿出了一篇多年前自制的“陋室铭”:“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15.
王达津先生《王维的生平和诗》(载《唐代文学论丛》第三辑)一文,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全面论述王维生平和创作的论文之一,旨在“重新考订他的生平,把诗尽量分清是什么时期的作品,根据这再论述作家的思想和他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以便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一盛唐年辈较早的作家。”这种努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读完全文,发现先生所作考证多有疏误。兹举数端略申鄙见而就教焉。笔者学识俱浅,不能自圆处容或多有,诚恳希望先生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6.
因斗胆披露了中国作协在重庆开"奢华"年会一事,两家肇事媒体《华西都市报》和《重庆时报》日前先后向中国作协作出公开、诚恳致歉。按说,有错即改,是好的表现,人们理应高  相似文献   

17.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19.
《仁王般若经》"疑伪"的说法,其来有自。在梁代此经已经有来历莫辨的困境。但是,应该充分注意的是,此处所言为"疑经"而非"伪经"。从僧祐将之编入"失译录"来看,关于此经当时最为苦恼的是不知译者。隋法经在《众经目录》中将《仁王经》列入"疑惑录",法经看到的《经录》记载《仁王经》二卷为"竺法护译";法经看到的实物《仁王般若经》在经首又有"罗什撰集佛语"的题名。《历代三宝纪》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记载,肯定了此前《仁王经》有三次翻译。费长房的记载得到后世经录学家的普遍认同,唐代的智昇并且直接否定了法经的说法。智昇所说的《仁王般若经》"翻译有源"就是以费长房的记载为依据的。通过对于隋唐经录关于此经的记载的分析研究,认定《仁王般若经》并非"疑伪经",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先后四次翻译《仁王般若经》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武将形象,他主要是以"忠"为标准来划分剧中武将的。在剧作中,他热情赞扬了"左史黄"等忠义勇猛之将,强烈批判了高杰和"二刘"等骄横叛降之将。他清醒地看到"有明三忠"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于挽救南明已是无济于世,南明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