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高峰 《人才瞭望》2003,(12):24-25
l.微软公司用“内部电子邮件系统”把员工的心拴在一起美国微软公司是IT行业的精英人才库,它的成功有多方面的经验可以总结,就其对内部员工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管理来说,一个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色是公司为了方便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专门建立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公司“内部电子邮件系统”,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立的电子信箱,上至比尔·盖茨,下到每一个员工的邮箱代码都是公开的,无一例外。作为微软的员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根本用不着秘书的安排,就可以通过这一“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和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包括比尔在内的任何一…  相似文献   

2.
“80”后员工管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指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群,是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生代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在1980至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现阶段这一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踏入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已成为所在企业的中坚力量,我们把其中受过教育的知识员工,称作“80后”员工。在中国,“80后”员工在企业员工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员工的主流,“80后”员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企业沿用管理60、70年代员工的方法来管理“80后”,已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木桶原理指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分别象征着企业、部门、班组和员工个人最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木桶”的容量。通过分析木桶原理与员工培训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木桶原理可以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两大方面给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不满般集中在职业设计过于单一和内部发展道路不清楚这两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路可以用“纵向发展”、“横向发展”、“最重阶梯”这几方面来概括,为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道路,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到有足够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钟雄泰 《人才瞭望》2008,(6):101-101
大多数普通员工都非常渴望在工作中获得成绩,并且希望他的工作有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当公司坚持“关心员工,从点滴做起,从关爱员工做起”的工作理念展开,不仅可以点燃员工的热情之火,并会促进企业、员工个人、家庭、事业的平衡发展。“关爱员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无论你的技术多么先进、品牌多么响亮,  相似文献   

6.
占江 《人才瞭望》2004,(6):23-23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作为企业管理者,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且事务繁忙,往往忽略处于执行位置的员工,常常抱怨,认为对员工说话好像是对“牛”弹琴。而员工却常常觉得老板与自己沟通不多、不相信自己而往往亲力  相似文献   

7.
如何有效管理“80后”员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雷 《人才开发》2009,(1):21-22
“80后”员工是指上世纪1980年以后出生的从业人群,也可以成为新生代员工。这一代人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前几辈入有巨大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判断,价值观与其父辈有巨大的差异,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用旧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新型员工势必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80后”员工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管理层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培训是员工的保健品,可以强身健体;也有人说是药品,哪痛医哪。但无论如何,如果想产生“实效”,就必须知道员工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9.
柯健 《人才瞭望》2006,(4):23-24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提出的一个名词,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0.
“培训员工、赢得竞争”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人才的培养来提升员工的胜任程度,使之能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培训真正的价值体现是在于帮助企业达成经营业绩、实现战略目标。科学的培训发展体系可以清晰企业对员工能力的战略需求;帮助员工清楚自己与岗位所需能力的差距,并提供每个岗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包”  相似文献   

11.
年关左右,是跳槽的“高峰时期”,优秀员工为着薪酬或者发展空间“择木而栖“之日,也是用人单位“苦闷“之时。一医药企业的老总刘某就为员工的跳槽问题“一筹莫展”,用他的话说就是“损失惨重”:一个优秀员工的离职不怕,问题是其他的员工也“蠢蠢欲动”旧员工离去,新员工接不上,一些客户面临着流失:有员工跳槽,公司议论纷纷,流言蜚语多,不少员工出工不出力,绩效大不如以前;随着员工的跳槽,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中常常喜欢用很简单的事例来阐明和分析经济学的理论和作用。如“囚犯悖论”、巴塞尔用“买草莓”的事例来分析交易费用中的“过分挑剔”问题等。如何处理好企业、员工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能否也用一个简单的事例来分析呢?答案是肯定的。企业、员工、顾客三者之间关系永远是矛盾的、说不清的话题,它总是在变化中和谐,又在变化中冲突。一些企业先是学老外喊出“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市场经济本土化后又有人倡导“员工第一”(倡导者大概出自员工);有的人却说三者之间是…  相似文献   

13.
王永丽  刘燕 《人才瞭望》2009,(6):103-104
员工处于一线工作,最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为企业献计献策的积极性。然而,企业却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员工沉默”,员工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员工往往在本该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却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保留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达西&;#183;亚当斯提出的,这~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所得与付出的比率,然后与“相关他人”“自我的过去”“公司人事制度”等参照对象的比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公平。可见员工最终的公平与否的结论取决于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取决于员工自身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数字。可以说,企业与员工博弈的过程就是一个双方互动和认同的心理过程,从而最终达到双方都认为比较的、相对的公平。显然,要达到这种相对的比较公平的结果,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应该来~场精神上和机制上的革命。具体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嘉通资讯(EDS)将顾客的意见加入员工的绩效评量,甚至也列入员工的训练计划中。人力资源部经理林蔚珍表示。EDS的核心能力是“卓越品质服务“管理方案,这套方案是公司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通过“红、黄、蓝、绿灯的仪表板”,客户、主管同时为技术服务人员打分数。从顾客的意见中,员工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做得好哪些做  相似文献   

16.
《人才瞭望》2006,(8):77-77
培训后员工流失让企业的决策者们头痛不已,一方面担心“给他人作了嫁衣”,另一方面又面临提高员工素质的迫切需求。在培训中,只要企业注意把握一些原则,就可以把培训员工流失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  黄萱  田文灏 《人才瞭望》2006,(11):51-52
一、树立绩效管理的思想 绩效管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实施一个双向式互动的沟通过程。实践证明,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绩效管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有的放矢”,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评估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业绩。通过绩效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形成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投入。  相似文献   

18.
李琳 《人才瞭望》2007,(4):55-56
当“80后”员工走进职场成为员工队伍中的主流,即将成为社会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时,他们所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从“80后”员工的特点分析出发,讨论了“80后”员工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并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发生性质,指的是人工成本发生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两种形式:第一,人工成本的投入用于增加单位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如提薪、发放奖金、加大提成比率等;第二,人工成本的投入用于增加劳动力,如外聘临时工、招聘新员工等。在一个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的发生性质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在各个部门之间。这里所说的“部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部门,它可以是如人力资源部、运营检测部等有形的部门,也可以指代一个团体/员工群,如勤杂人员、高层管理团队。一个企业,对某一员工群的人力成本投入可以是之前所述的第一种形式,而对另一员工群则是第二种形式。比如在一个公路建设企业,对于驾操人员,因为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一定,那么企业所定驾操人员的薪酬将以市场水平为准;而对于项目经理,单纯提高其数量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业绩,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8,(4):75-76
IBM“魔鬼”训练,为员工描绘学习蓝图,将素质教育日常化;西门子新人培训,帮你“导入”;老员工培训,心中有数;英特尔给新员工人情味的帮助和支持;微软打磨具有“微软风格”的人,重视技术培训;保洁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