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券内幕交易及其法律规制季秀平王朋(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证券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非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或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和证券交易公正性的行为。一、证券内幕交易的构成对证券内幕交易的一般构成要件,学者们已多有...  相似文献   

2.
建构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对于维护一般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持投资者的信心乃至证券市场的存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作为侵权责任的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相关的内幕交易民事诉讼原告的确定、因果关系的认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及落实、诉讼形式的选择等难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的证券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谢志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2,18(11):178-179
对于证券欺诈行为的界定,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将证券欺诈限定为对客户欺诈的行为,并与内部人短线交易、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价格的行为并列为证券禁止行为……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的法律思考○何春兰内幕交易(insidertroding),又称知情者交易,是指在证券的发行、交易过程中,有关人员利用其掌握的内幕信息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以期获取利润或避免损失的行为。实质上,内幕交易就是有关人员利用其掌握的...  相似文献   

5.
证券法中对公众的虚假陈述其基本行为主要表现为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不当披露四种。应对证券法中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进行界定,明确证券发行、交易中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以进一步完善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体系的构建与解释。  相似文献   

6.
证券欺诈行为之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志云 《理论界》2006,(10):73-74
证券欺诈行为已成为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毒瘤”。以民法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并明确发行欺诈、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四种典型、易发的证券欺诈行为的性质,是立法机关进行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探讨证券投资者法益保护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各国的证券法律制度中均禁止内幕交易.在立法理念上,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反欺诈理论逻辑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市场诚信理论逻辑.我国证券立法有较强的移植性,这两种理论逻辑都有所体现,使得法律规则存在疏漏和冲突,造成了禁止内幕交易监管和司法实践的困境.从法律传统和现实需要出发,我国应确立市场诚信的理论逻辑,以保护市场整体利益为核心,并以此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禁止内幕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8.
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统一和国际合作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社会科学》2000,18(1):46-49
内幕交易(insidertrading或insiderdealing),又称知情交易或内部人交易,指内幕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内幕信息或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发行、交易的活动①。国际社会逐步意识到反内幕交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各国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呈现统一化趋势,并在反内幕交易中逐步加强国际合作②。一、禁止内幕交易立法的规范内容渐趋统一  自美国首开禁止内幕交易的先河后,禁止内幕交易已成为各国立法的普遍趋势。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包括内幕交易在…  相似文献   

9.
张小慧 《理论界》2012,(3):74-75
当下,证券内幕交易罪的存在严重威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改善目前证券内幕交易罪"证据难"的现实问题,文章从证券内幕交易罪犯罪行为的特征、案件查处主体的特征、司法人员的思想意识现状、该罪证据特征及证据规则诸视角入手,探析证券内幕交易罪"证据难"问题的成因。基于以上原因和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笔者从司法制度、侦查技术及司法人员素质等视角提出证据内幕交易罪"证据难"的改善路径,以期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力所能及的建议,并对提高内幕交易罪的办案效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进行刑事追究,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保证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对这种证券违法行为在理论上如何认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制裁缺乏深入的研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确定证券诉讼主体对保证证券诉讼权利人的利益,完善证券民事诉讼规则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证券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应当根据证券诉讼的种类和诉讼的方式来确定,被告主体资格应当在证券虚假陈述、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诉讼中区别行为性质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杜文俊 《社会科学》2003,(10):57-64
作者首先界定了内幕人员的法律内涵 ,在此基础上 ,运用内幕交易的归责理论 ,结合国外理论的长处 ,对我国的内幕交易立法规制提出看法 ,认为在我国缺少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 ,要投资者证明对公开文件的依赖显得不合实际 ,而投资者只要证明内幕交易的存在和投资者受到损害的事实 ,就足以证明其中的因果关系 ,即采用推定因果关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内幕交易,是指在证券发行、交易过程中,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利用内幕信息所实施的证券违法交易。所谓内幕信息,是指在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内幕信息包涵以下三个要素:一、与证券交易直接有关;二、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三、尚未公开。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便不属于内幕信息。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以下信息在尚未公开前都属于内幕交易中的内幕信息:(一)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之际,内幕交易也正以超乎寻常的频率发生.积年经验给我们的认知是,内幕交易常常伴随着股东非法牟利、债权人利益及小股东利益受损.在对内幕交易本质探究的过程中虽存在着数个试图为内幕交易"正名"之声,然而内幕交易下债权人及相关利益者利益受损的事实残酷地验证了内幕交易的"罪证".内幕交易所可能产生的收益不成比例的远远高于其产生的成本,债权人极少有在公司存在内幕交易的情况下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面对监管机制与违法者之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不间断博弈过程中,手段翻新、招式多样的内幕交易行为迫使相对进步缓慢的法律监管亟需积极应对,以规制内幕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直接表现为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才会出现内幕交易,可以说内幕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本文把信息不对称分为宏观信息不对称和微观信息不对称。宏观信息不对称是指政府管理部门在制定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时所产生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等,由此导致的内幕交易为宏观内幕交易;微观信息不对称是指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  相似文献   

16.
内幕交易罪犯罪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内幕交易罪的主体--内幕人员等的判断是关系到相关交易行为能否构成内幕交易罪的关键所在,在美国、欧盟、日本证券法中,对于内幕交易罪的主体各自确立了不同的规制范国,如美国法分为传统内部人员、准内部人员、信息接受者与盗用信息者,欧盟指令分为直接内部人与问接内部人,日本法分为公司关系人员与公开收购等关系人员.反观中国立法,在内幕人员的界定上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应借鉴各国的判断标准与列举方式,对中国法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能合理地规制内幕交易罪.  相似文献   

17.
反思我国内幕交易成因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舒 《兰州学刊》2004,(2):140-142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内幕交易的存在延缓甚至阻碍了信息充分、及时地披露 ,损害了证券交易的公平性和交易结果的公正性 ,冲击正常的证券交易秩序 ,阻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产生内幕交易行为的起因、完善规制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的措施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有效地打击内幕交易 ,把它控制在一个公众可以容忍的限度内 ,以切实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8.
内幕交易损害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对整个市场长期发展的破坏,这是对内幕交易进行禁止的当然经济理由。内幕交易既没有缩短信息的传递时间,从而没有有效提高市场效率,更没有使所有投资者从中受益,而唯一的受益者只是公司内部人和那些与公司内部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证券投资专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完全信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分析了我国内幕交易者的内幕交易行为与内幕交易监管部门之间的监察博弈;通过对均衡结果p值和q值的数学表达式的分析,研究了内幕交易者与内幕交易监管部门之间行为选择的博弈.文章最后提出了减少内幕交易监管成本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颁布禁令并不等于法律付诸实施,法律离不开良好的监管。内幕交易监管理论在美国的演进,说明抛开一些技术处理细节,内幕交易监管是可以把握并达到合理禁止目的的。美国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理论及相关判例启示我们,打击内幕交易不能停留在制度立法层面,需要良好的监管执法;虽然内幕交易极为隐蔽,号称"完美的犯罪",但若能合理借鉴他国经验,监管内幕交易的法律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