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岩 《重庆社会科学》2007,(2):22-24,36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拉康的“他者”理论,在廓清其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理论的现代意蕴和当代价值。首先,在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下对“他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其次,论述了“他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通过对无意识与“他者”、主体与“他者”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无意识是‘他者’话语”一句的内涵及“他者”对主体的侵凌强暴关系。文章最后是拉康“他者”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实体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主客二分",古典哲学中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和现代哲学中拉康的"他者"理论堪称其典型形式.如果说康德是从客体上提出并论证了存在着我们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那么拉康则第一次从主体上彻底提出并论证了我们自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实体主义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与西方独特的宗教情结脱不开干系.拉康的他者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隐性实体主义.  相似文献   

3.
镜像问题是贯穿雅克·拉康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镜像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在镜像理论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自我、他者、自我的确证和他人的形式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镜像理论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使之走向镜像与现实的交织.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论伦理转向中,齐泽克、巴迪欧等受益于拉康的学者,与德里达、克里奇利、巴特勒等追随列维纳斯派的学者,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分歧,这可视作列维纳斯与拉康相异伦理姿态的对峙。因此,厘清上述两派的理论差异,须上溯至列维纳斯与拉康的伦理思想。从他者伦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他们在自我、主体、欲望、语言等问题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诸多差异之处。特别是在文学论域中,两人持有两种面向相反的他者伦理批评范式:脱离存在之过度、趋近无限之他者与直面他者之匮乏、朝向欲望之真相。这为我们理解两种伦理谱系之间的异同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5.
杨大春 《文史哲》2006,(3):150-156
“解构”首先是针对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内部策略”,但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文明的“内外关系”。哲学与非哲学的“同”“异”关系于是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在西方文化内部,哲学始终摆脱不了与文学艺术的关联;与此同时,西方的哲学文化必须正视非西方的非哲学文化。德里达承认了作为他者的异质文化的地位,但他依然没有摆脱“种族中心论”倾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他者哲学的探讨,不仅是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统治的冲击,也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对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进行了批判,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呼应、援引、互诘,直接推进了哲学及社会人文领域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8.
他者的权利问题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比较利奥塔、哈贝马斯和福柯在知识权力论方面的思想异同,本文试图探讨在一个工具理性和真理性话语或权力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当代西方学者对知识、真理和权力的合法性所作的反省,并探讨由此而暴露出的作为理性之对立面的非理性存在或理性之他者的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存在哲学的现象学--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勾勒梅洛-庞蒂现象学思想的整体轮廓.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加以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梅洛-庞蒂的思想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把知觉活动的主体确定为肉身化的身体-主体,揭示了知觉的暖昧性特征,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通过身体的意向性功能来解决他者的存在问题,从而为克服现象学的思想难题--唯我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莱维纳斯以他者哲学著称。这一哲学从现象学出发,但同时又超越了现象学。莱维纳斯反对现象学以及传统哲学对同一和总体的强调,认为这抹煞了他性。他突出了他者的绝对性,认为爱欲关系是我与他者关系的原型,而女性的本质就是他性;他性是神秘的、不可知的。这种对于爱欲的讨论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5.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17.
世界范围内的贫民窟旅游项目往往将贫困、肮脏和暴力转化为旅游的吸睛点,以满足一些游客多元性的观光目的。在审视全球贫民窟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许多城市的贫民窟被利用改造成旅游的观光目的地。为了迎合游客的窥探心理,旅游企业和政府人员刻意将生活在贫困区的居民视为文化中的他者,而忽视了贫困居民去污名化的诉求与主张发展的声音。这种满足窥视癖的旅游服务项目,涉及到有关权力、不平等、阶层互动和地区重塑等问题的一系列复杂现象,因而引发强烈的社会争议。基于此,文章借助对浙江某一乡镇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的文化解读,旨在表明尽管乡村旅游能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权力拥有者应当倾听居民的声音,将他者视为自我,正视并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这是贫民窟旅游之研究成果对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分析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主体身份与他者身份的二重性;揭示主体身份过度张扬所唤起的他者身份的凸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垃圾事件"背后的哲学根源;并认为,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延迟与他者相遇、促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理论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如果说现代性哲学的两个特征是对知识的主体性认同和黑格尔的"承认"问题,那么,不断破除自我的"他者"则是后现代理论所要广泛揭示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